[摘要]贾宝玉是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的胎儿,一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的传统人物,但又带有新型资产阶级开始萌芽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一个特殊交叉时代的新时代形象。贾宝玉的新时代形象叛逆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与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因此新时代思想与传统观念的背离,新时代形象与传统血液的矛盾,造就了贾宝玉这一悲剧性人物。
[关键词]社会性别角色;兼性;悲剧形象
一、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
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就是男权社会的体现,男性是社会中的主要角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传统男人社会性别角色的典范,热心仕途, 仁义道德,修齐治平,仕途经济,功名进取。而贾宝玉却颠覆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性的束缚。贾宝玉背叛“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封建社会是 “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竟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他要求男女之间平等的社会责任,减轻男人的压力,也要有女人的闲适的生活状态。贾宝玉认为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甚至感到遗憾,相反却对女性倍加的热爱和支持,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贾宝玉的这种厌恶男权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反传统观念的叛逆精神是一致的。这也就足以证明他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叛。
二、兼性是贾宝玉新时代形象的显著特征。
(一)兼性容貌和举动
所谓的兼性,就是性格习惯品性中男女交融。而宝玉的兼性所集中表现的是他所具有的女性阴柔的一面和他爱哭的性格特征。宝玉在样貌上就略带了女性的气质了。如对宝玉的外貌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样貌上就略带了女性的阴柔,在加上生活中常常混在女孩子堆里,沾染上女孩子的气质也是一种可能。那一段“宝玉葬花”更是“女性味儿”十足,也可以说是“兼性”十足:宝玉“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些菱和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这举动,整个一个林黛玉葬花的翻版。处处流露出的都是女性的阴柔与细腻,男性的阳刚之气却少到了极致。
(三)爱哭是其兼性的主要体现
男性本应是刚强不屈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宝玉却是唯唯诺诺,他身上兼性的最主要的体现便是爱哭这个特点了。在前80回中,明确写及宝玉的哭,达19次,而且均有所渲染。贾宝玉的第一次哭,是在第三回中,因听说林黛玉也没有玉,便“登时发作起痴病来,摘下那玉,就狠狠摔去……宝玉满面泪痕。因为一块玉而哭成这个样子,不顾男性的尊严和地位,在众多的女性面前落泪而哭。“话说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已。”因死亡而哭泣,在情理之中。梦到晴雯死,哭醒过来。因黛玉使小性子,情动而哭泣。仅此我们便可以看出,宝玉之哭,多为女性而哭。他的哭多是“滚下泪来”、“滴下泪来”、“流泪叹息”这种很阴柔的哭的方式,这与贾宝玉的整体形象是相符的,体现了他作为“兼性”形象的特质。
三、悲剧形象导致悲剧命运
(一)悲剧形象产生原因
贾宝玉是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与文化的产物,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真实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贾宝玉先天生成的敏感、易感易伤和懦弱的性格,宝玉出生的奇特和生长环境的优裕造成了宝玉任性怨情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叛都是毫无力气的反叛,只是一种情绪中的厌恶,毫无目的性,所以当宝玉遭受了感情和心灵的挫折、亲见亲历了家族亲人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之后,宝玉的悲剧性格和悲剧意识更加突出.这两方面原因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共同促成了贾宝玉悲剧性的人生道路。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和价值,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二)新时代形象实则悲剧形象
贾宝玉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什么信念,不相信任何说教却又拿不出自己的一套取代。说他全无信念因而得过且过玩世不恭及时行乐吧,他又博爱多劳烦恼众多无事而忙纠缠不休。他身上毫无男子汉气。这种悲剧的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引擎。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兼性形象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其实,他的这种叛逆和兼性就是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因为他的叛逆不是真正的叛逆而是一种厌恶的挑战,兼性不是兼性而是一种性格的缺陷,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封建传统社会母体里孕育,在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生长,传统血液和新时代意识无法统一,贾宝玉具有的新时代意识在他所处的家族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也缺少解决这个突出矛盾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新时代形象实则就是悲剧的形象。
作者简介:常洪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