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先锋代表。伍尔夫的许多作品在出版后,随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对其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作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并着重分析了研究伍尔夫小说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述评;叙述学;现代主义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被人们誉为是继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与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小说家,她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及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上的成就与开拓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
一、伍尔夫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伍尔夫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是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伍尔夫在童年和少女时遭受了一系列的精神创伤。首先,其同母异父的两位哥哥对她实施性侵犯。其次,家庭成员的接连去世对伍尔夫打击颇大:伍尔夫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两年后两个姐姐去世;1904年,父亲去世。伍尔夫日后的抑郁与精神错乱和上述创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战与二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圈的中心人物,她也是布卢姆茨伯里(Bloomsbury Group?)的重要成员之一。(布卢姆茨伯里是二十世纪初至二战期间,在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活动的文人团体,其成员来自于艺术界、文艺评论界等。)伍尔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曾多次精神崩溃,1941年伍尔夫投河自尽。
伍尔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伍尔夫共创作了9部长篇小说:《远航》(The Voyage Out)、《夜与日》(Night and Day)、《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奥兰多》(Orlando)、《海浪》(The Waves、《岁月》(The Year)与《幕间》(Between the Acts)。在散文创作方面,较为著名的文章与散文集有:《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一间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和《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等。在文学创作上,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她强调小说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能将重心放在摹写现实生活上,此观点和英国文坛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她将当时一些著名的小说家称为物质主义者,伍尔夫认为虽然此类作家的小说写得很好,但并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并没有描绘出真实的生活。
二、伍尔夫作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虽然学术界研究伍尔夫的作品由来已久,伍尔夫本人的许多书信与日记也涉及到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思路,伍尔夫作品发表后评论界也较为关注,但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研究伍尔夫的热潮出现。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文学评论界,尤其是英国的文学评论界对伍尔夫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要归功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研究者不仅研究其小说、散文,甚至对于她的精神崩溃、自杀、个人爱好及私生活都进行了专题研究。这股二十世纪70年代始于英国的对伍尔夫研究的热潮逐渐在世界各地展开,美国、日本等国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伍尔夫的学术团体或机构,对其的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中国大陆地区,虽然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翻译了伍尔夫的随笔,但对于伍尔夫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才真正展开。1981年《外国文艺》率先刊发了舒心翻译的《邱园记事》和赵少伟翻译的《现代小说》。1982年出版的袁可嘉等人选编的《外国现代作品》收录了《墙上的斑点》和《达罗威夫人》。进入90年代后,伍尔夫的主要长篇小说和散文相继被翻译出版。如:李乃坤选编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作品精粹》、刘炳善翻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和画像》, 瞿世镜选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批评散文》等。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伍尔夫的研究。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其中包括了《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三部现代主义小说经典之作。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伍尔芙随笔全集》较为完整地收录了伍尔夫散文随笔。 虽然国内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同国外研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在解读伍尔夫作品方面,研究者最初的研究方法大都较为传统,喜从其小说的创作主题等入手来解读文本。随后,研究者开始从女权主义、意识流等角度解读文本,尽管这样的研究较之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局限和单一。
在国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伍尔夫作品(主要是小说)的解读呈多元化趋势。研究者借用心理分析、语言学、叙述学等理论来分析伍尔夫的小说,而对于伍尔夫的研究也扩展到其同性恋倾向与抑郁症病史方面。如:在1997年,出版了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文学批评集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剑桥大学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了《剑桥文学指南---弗吉尼亚·伍尔夫》(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一书,该书从政治、文化、心理分析、语言学等不同侧面解读了伍尔夫的作品。
三、研究伍尔夫作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伍尔夫作品,尤其是小说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研究者要结合伍尔夫的文学理论研究其作品。伍尔夫不仅仅是作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伍尔夫,必须结合其文艺理论来解读其作品文本。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倡导主观真实。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也指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西。”[1] 伍尔夫的多部现代派小说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创作的,结合她的文艺理论来解读文本,能加深文本解读的深度。
其次,需要结合视角理论来探讨文本。某些研究者在对伍尔夫三部现代主义小说评论分析时,往往会得出一些值得商榷的结论,这一点在对叙述者的分析中格外明显,如有学者认为:“伍尔夫废弃了全知角度”[2],还有学者指出:“尽管有全知叙述者的存在”[3],但单一的叙事声音已消失。其实,全知视角依然在伍尔夫小说中出现,小说中也有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声音,只是其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上帝,而变成了读者阅读的指导者。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小说着力描摹人物的思想、意识、感受等,文本跳跃性较大,在创作作品时,伍尔夫往往会利用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事声音来提示读者不同人物思维、意识、感受的转换,从而避免阅读时的混乱与晦涩。同时,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事比例较19世纪传统小说也大大降低。以《到灯塔去》为例,根据Mitchell Leaska研究,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事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约占17%;在第三部分约占10%。虽然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事占了主导地位,但第二部分只约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
再者,研究伍尔夫作品时需分析自由间接话语。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研究者研究小说时也会关注到人物话语,他们研究的重心往往只关注人物话语是否符合人物身份等。随着文体学和叙述学的兴起,评论家关注人物话语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多地去关注不同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其功能。在英语文学中,最早大量使用自由间接话语的小说家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自由间接话语具有两个特点:“自由”与“间接”。“自由”是指话语不以从句的方式出现;“间接”是指话语在叙述人称和时态上跟叙述描写一致。“但这一形式并非一开始就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英美评论界直至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才赋之以固定名称。”[4]西方评论界近几十年来对小说人物话语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国内研究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而自由间接话语的使用是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伍尔夫运用自由间接话语将叙事者声音与人物话语声音交织,以体现叙述的主观性。自由间接话语尽管具有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的特性,但并非是这两种话语的简单混合,自由间接话语 “处于两者之间的位置”。[5](自由间接话语“以第三人称和过去时为基本叙述方法”[5],省略间接话语中常用的引导句,从而较好保留了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
四、结语
福斯特说:“她(伍尔夫)把英语语言的光芒向前推进了一小步。”[6]的确,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其现代主义小说追求主观真实的理念拓宽了文学作品的表现领域,深刻变革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模式。在对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扣紧其文艺理论核心——主观真实,将伍尔夫的文艺理论与小说创作实践相联系,并结合视角、叙述者以及自由间接话语等叙述学理论来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分析伍尔夫小说的创作艺术。
参考文献:
[1]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M].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74
[2]Shahnaz Hashmi.“Indirect Style in To the Lighthouse”in Indi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J]Vol.2(1961), 109-113
[3]Eleanor McNees. ed.Virginia Woolf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III)[M]. Mountfield: Helm Information Ltd.,1994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Geoffrey Leech & Michael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1
[6] E. M. Forster. Virginia Woolf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2
作者简介:陈健(1975—),男,浙江宁波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