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18

[ 张雪峰 文选 ]   

《乌鸦》一诗的音韵之美

◇ 张雪峰

  [摘要]《乌鸦》一诗是美国诗人、小说家及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该诗形式美、音乐性强, 感人至深。对该诗的音、韵、以及节奏作以分析可以揭示其音乐性所在。
  [关键字]《乌鸦》;节奏;音乐性
  
  1845 年,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乌鸦》使爱伦·坡享誉全世界,这是反映他的诗歌创作理论的名篇。爱伦·坡反对说理教训,强调诗应该给人以美感,诗人应满足读者对于美的鉴赏的需要。他要求诗歌接近音乐的“无限性,诗要通过音乐的格律、节奏和韵律发展它自己;写诗要顾及效果, 诗应创造出某种预定的气氛,使读者达到灵魂的升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乌鸦》一诗恰是其诗歌理论的典范,体现出强烈的音韵之美。
  一、音之美
  语音是诗歌重要的物质构成材料,它可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在《乌鸦》中, 脆薄前元音、深沉后元音、柔软辅音的频繁使用, 描绘了主人公的悲伤情感、迟缓动作和对逝去爱人的冥想神往。坡在这首诗中充分利用了语音的表情寄意功能。
  (一)元音
  元音、辅音都是能形成某种音色效果和意义联想的。语言学者将元音分成洪亮和脆薄两种。一般认为,那些舌位较高,开口较小的前元音/i/ 、/i:/ 、/e/等比较清脆单薄;而开口大, 舌位低的元音如/a:/等比较响亮;舌位较高的后元音如/u:/ 、/u/ 等显得比较深沉。在《乌鸦》这首诗中,坡描写的话语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年因极度悲伤而心力交瘁;二是他深切地思念死去的情人,感情至深。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这首诗不适宜用响亮的元音。坡在诗中大量使用了开口小的脆薄元音和深沉的后元音及其组合。这些音素正适合描写青年人的心理状态。以第一节为例: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weak and weary,
  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诗人在第一节的第一行共用元音 16个, 而响亮元音只有 2个, 脆薄元音、深沉元音及其组合 14个, 这种诸多脆薄元音和深沉元音的运用正适合这种梦境般的呓语, 哀伤无力。烘托出一种寂寞、压抑的心情。
  (二)辅音
  语言学者把辅音也分为柔软和刚硬两类。柔软辅音是发音时气流慢慢逸出的流音、鼻音和摩擦而成的摩擦音,多用于描写宁静的气氛、舒缓的动作,而刚硬辅音是发音时气流冲开阻力形成的爆破音和塞擦音,适宜于描写剧烈的动作、刚毅的神情、剧烈矛盾的心情,不协调的关系等浓烈的场面。在《乌鸦》这首诗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前者,而相对较少地使用后者。这些辅音描写了夜半沉静寂寞的气氛 ,主人公缓慢的动作和行为方式, 衬托出主人公冥思的神情。
  二、韵之美
  韵是《乌鸦》音乐美的重要形式。尾韵、头韵、行内韵的使用,把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把青年愁苦的心绪从头贯穿至终。在这首诗中,主要使用了尾韵、头韵、行内韵等手段。
  (一)尾韵
  尾韵就是整首诗的韵 ,是行末词尾元、辅音的重复。尾韵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音乐手段。这首诗共108 行, 十八节,每节六行,押韵格式是abcbbb。在《乌鸦》里 nevermore一词出现的最多,这种叹息到底的音韵似一种因悲伤哽咽不能言表的难过情感,一声接一声的叹息。“Nevermore”象丧钟一样回荡在诗的每一节中,唤起读者心中无限的悲凄,读者受到感染,和这个青年一起咀嚼着这种悲凉,体味着这种伤痛,直至最后青年心痛欲碎。这种悲凉自始至终伴随着青年,也伴随着读者。读者与青年合而为一。在这种艺术力的感染下,读者也似乎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危机。坡的目光走进了人的灵魂深处,探索人类阴暗消极的内心世界,挖掘深藏在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痛苦心理。
  (二)头韵
  头韵即词首辅音的重复。头韵是古英语诗歌串词成行的主要手段, 头韵是取得音韵和谐的基本形式。《乌鸦》的音乐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取决于头韵的使用。例如:诗的第一行:“…While I pondered,weak and weary”;第三行“While nodded,nearly napping …”行与行之间,节与节之间随处可见头韵的运用。头韵加强了诗意。例如:第一行“weak and weary”,强调了主人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状况,为伊憔悴, 为伊意气消沉。第三行的“nodded, nearly napping”描述了由困倦渐至朦胧入睡,似睡非睡的自然生理过程。诗中每一处的头韵都有各自的作用, 头韵的使用使诗平滑、流畅、诗意盎然, 同时使这些词意更加突出。
  (三)行内韵
  当末韵出现在一个诗行之内时, 这种押韵方式就是行内韵。严格地说, 行内韵包含在尾韵中 ,但由于诗中存在大量行内韵 ,所以提出来单独加以评述。例如:第一行“…dreary,…weary”;第三行“…napping ,…tapping”在全诗十八节中,所有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行内韵,只有第十一节的第三行没有。其他各处还散落着大量行内韵。行内韵的使用加强了诗行的内部联系,前后照应,使行内、行际意义相关,加强了诗的音乐性,整首诗一气喝成,形成一个整体。尾韵、头韵、行内韵是这首诗最突出的押韵手段。 通览全诗,整首诗就是韵的海洋,各种韵交织在一起,前后呼应、首尾相接, 韵所产生的音乐性使诗成为一首美妙动人的挽歌。
  三、节奏之美
  和音韵一样,节奏也可以表意。在《乌鸦》中,节奏描述了青年起伏不定的心绪。节奏是语流的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英语诗歌的节奏由轻、重读音节交替出现而形成的。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及非重读音节的数目,英语形成四种诗格: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由于轻、重读音节相间出现,以一个重读音节为核心的节奏单位所持的时间大体一致,非重读音节只能很快读过,所以非重读音节多,整个语流节奏就会加快。一般来说,后两种格比前两种格语速要快,通常被认为适于表现活泼的气氛,宜于表现欢快的题材。在《乌鸦》中,坡使用了扬抑格,即一个重读音节跟一个非重读音节形成一个节奏单位。在《乌鸦》中,有 719 个音步,即节奏单位,其中 705 个为标准的扬抑格。有 10个近似扬抑格 只有 4个是扬抑抑格。扬抑格类似人的呼吸节奏,使诗充满起伏有致的律动和乐感。这种节奏符合青年先清醒后梦幻的心理过程,那一扬一强振奋人的精神 ,使人充满希望,随之的一抑一弱又很快捅破了青年希望的肥皂泡,变得无精打采。
  四、结语
  从音乐性来看,《乌鸦》的创新之处不在节奏格律,因为单独看每一行的样式以前都有人用过扬抑格及八音步与七个半音步交替出现。其创新性在于将节奏和格律融合进诗节,再辅以不同音韵的应用而产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MCMICHAEL G.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Vol . I,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0.
  [3]侯维瑞.英诗的韵律及其表意功能[J]. 外国语,1986 (2).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第二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科研资助青年项目(No. GZF2010XQNL W48)。
  
   作者简介:张雪峰(1982—),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专业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乌鸦》一诗的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