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今年,刚接了一个初二班级,发现很多学生上英语课无精打采,接这个班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比预期的还要糟糕,在和学生们的聊天交谈中得知,很多学生已经对英语丧失了信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主动地去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分析他们学英语的状况,找出英语差的原因。
(一)理解、尊重、关爱学生
学困生同样也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成了差生,我们不能鄙视他们,更多的需要帮助他们。针对大多数学困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压抑感、自卑感,但又想和老师主动接触的情况,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们的想法。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主动的跑来跟老师说,“老师,你能不能也提问提问我?”这让老师很差异,因为老师知道他的能力,就是提问他,也未必能回答上来,但他跟老师的话语,说明他内心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的。他们毕竟还是13、14岁的孩子,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都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慰和快乐,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二)积极鼓励,增强信心
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对于学困生,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老师要学会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的信心倍增,这样,他们也就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但当他们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老师不能直接地批评,而要委婉地指出错误,如果一概的否定,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加大,下次也不敢再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常对孩子们说些鼓励的话,如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exellent” …同时,老师还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常让他们朗诵课文,上台演讲,早自习的时候,可以选发音还不错的学生上台带读,时间长了,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这些学生对学习也会逐渐地感兴趣。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
二、充满激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课前准备工作——备课
所谓的“备课”,不仅要被教材上已有的知识点,还要备学生,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备教材,很容易理解,就是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由浅入深。
备学生,首先要对这个班级学生对英语的认知水平做一个整体的了解,针对学生进行备课。由于我们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很多学生小学都没有开设英语课。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这些孩子的特殊性。对于那些压根就没学过英语的学生,如何激起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呢?但同时又要保证那些学了点英语的同学,不至于让他们觉得课程太简单,没必要听,从而失去了听课的兴趣,那么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例如,在教学生们单词时,你不能简单的教会发音,教会拼写,适当地多举些与生活贴切的词语或句子,把孤零零的单词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时候,还真正掌握住单词的用法,同时,也激起他们学英语的热情。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做些这方面的准备,不能仅仅用书本去教,同时,还要合理的利用课堂上的资源。
(二)课堂中心环节——上课
英语课堂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这样才能调动其整个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老师走进课堂要面带微笑,不能带着任何情绪进课堂。老师的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会感染学生,从而给课堂带来生机,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其次,老师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如果教师说话的语调平淡无奇,会使学生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教师上课时讲话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色彩,在这样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受教师情感的影响和感染,就会产生对知识渴求,学生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同时也使记忆、思维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者,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技术的平台,采取直观的图画演示,有利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还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此外,还有丰富的游戏活跃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学困生,班级的学英语气氛浓,外语成绩好,那么对一小部分学困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会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压力,不好意思不学好英语,别人的英语能学好,我也行!
三、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家长、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民工子弟学校,还存在着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这些孩子的动手能力偏差;还有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在周谷堆附近干些小生意,更加的无暇顾及孩子,甚至有的家长一次面也没见过,开家长会也会因为生意忙等种种借口推脱,他们“很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对于这群孩子,老师要多和家长建立联系,如电话联系、家访等,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动态,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学困生的概念是相对的,在学习中,成绩上的差异是难免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帮助。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爱护,老师要给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学困生”的包袱,走向自信和成功。
作者简介: 蒋丽,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