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犹豫了很久,因为写文章与什么呢?不明确。但写明了,又很不雅。不过翻翻书,发现有人在我之前写出了这个不雅之词:
杨绛先生说:“我偶尔听到父亲告诉母亲说:‘我今天放了一个‘屁’”或“一个大臭屁’或‘恶毒毒的大臭屁’。过一二天,母亲就用大剪子从《申报》或《时报》上剪下这个‘屁’”。①
易中天先生也说:“忘了是哪位大作家说过,只要一想到‘我要写文章’,那文章准写不好。如果想‘我要放屁’,结果一定是自己和读者都很舒服。”②
据说吴稚辉看了《何典》之后,从开头一句“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中,忽然悟得了作文的法门。③
毛泽东何等伟大,诗词何其典雅!伟大的毛泽东在典雅的词中也说:“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④
有如此多的名人、伟人都在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中把写作和放屁联系起来,我还为这题目是否雅而犹豫什么呢?细想起来,写作和放屁确实很有些相似。
首先,没有屁的时候,硬放是放不出来的。没有人(有特异功能者外)能够想什么时候放屁就什么时候放屁。作文也一样,硬写是写不出来的。反对者也许会说:考试,规定题目,规定时间,不是照样写出了文章吗?写论文不是先选题然后再慢慢做出来的吗?这是事实,可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好的很少。马二先生选的那些文章如今还有在者否?现在每年的高考佳作与考生数相比微乎其微就是明证。其实那些佳作也不是硬写出来的,作者平时一定对此类问题思考过,胸中有材料,脑中有思想。硬写的结果,人云亦云者多,真知灼见者少。为掩盖这一点,只能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用那些除了作者自己能看得懂的语言来掩盖其内容的空虚。
其次,如果一定要放屁,就得多吃萝卜、山芋之类。硕士、博士们选题后做论文也一样,得多吃“萝卜”“山芋”——多读书、广泛占有材料。我们知道如今许多行业都评职称,评职称就要写论文;如果你评不上职称,说明你水平不够;水平不够,就不能提职加薪。在这种逻辑盛行的时代,写论文蔚然成风。可如今的风气和当年季羡林先生写论文的时候不一样,季先生说他当年把博士论文的绪论交给导师后,导师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划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划上了一个后括号”⑤,然后说:“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⑥可是现在不是季先生那个时代啦,再说他的导师又是外国的,因此那种写论文的方法在当今的中国是不合时宜的。如今要早出论文,多出论文,快出论文,哪能等你吃足了萝卜、山芋有屁放的时候再放?哪能像以前那些迂腐的导师那样规定学生几年内不准发表论文?
第三,放屁,总是很流畅的,没有人放屁吞吞吐吐,疙疙瘩瘩;写文章也一样。文章弄得疙疙瘩瘩,原因有二:其一,长句泛滥。似乎不用长句就不足以显其严密。长句不是不能用,但我以为能用短句,尽量用短句,因为文章是要让别人看的,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长句的典型是:“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⑦如果说这仅是为了考试而编出来的,不具有说服力;那么请看:“当一种社会发展目标被赋予了毋庸置疑的正当性,那伴随它的实施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很难被问题化,因为目标本身的正当性源泉会构成它被问题化的屏障。”这一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博士体。博士、硕士论文,如果都写成这样,不是想吓唬人,就是成心不想让人看,结果只能自娱自乐。其二,术语成堆。似乎不用术语就不能显其高深。金克木先生说:“当代有些论文中术语繁多,被人比作森林。森林不是丛莽,不用大刀阔斧就有路可走。丛莽才需要披荆斩棘。” ⑧可见术语只要不成为语言的“丛莽”用也无妨。但是,“把术语当成打牌的‘听用’‘百搭’随意支使,那是丛莽,不是森林。森林是有规律的”⑨。而事实上,不少论文中的术语已经成了“丛莽”。这样的文章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四,放屁都非常简短、干脆。为什么呢?因为,放屁,虽是生理现象,上至皇帝下到小民,无一例外都要放屁,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但也不是什么显示自己水平和地位的事,因而谁都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像作报告似的,一放就是个把小时。写文章作报告也应和放屁一样,应该简短干脆;可是文章按字付酬,评教授必须有二十万字的专著。尽管谁都知道文章的质量并不和文章的字数成正比,但是长文章却越来越多。在高喊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少浪费大家的时间,就是少浪费大家的金钱。当然文章的长短不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看内容。
[参考资料]
① 《杨绛作品集》第二卷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② 易中天:《书生意气》,2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③ 黄棠:《惊弦集》,17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④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⑤ ⑥ 季羡林:《朗润琐言》,4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⑦ 199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考语文试卷。
⑧ ⑨ 金克木:《文化卮言》,10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