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发言还没结束,其他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还一边大声嚷嚷:“老师、老师……我来、我来……”或是一个孩子刚说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老师或别的孩子给指了出来,片刻之后,另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发言,竟然又重复刚才那个孩子的错误。或者,在做作业时,老师提出的作业要求明明是一听就懂的,却总有几个人不停地“发问”,老师的提醒他根本没入耳……这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讲话?这与现在老师的教学活动有什么关系?如何能让孩子安下心来倾听别人的发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在课堂实践上,都比较关注表达,却忽视了对学生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言说多于倾听,对相互间的发言,学生很少彼此倾听。殊不知,听、说和应对三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交错进行的,听话、说话和应对能力的各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产生障碍,都将对整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孩子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孩子们商讨、争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重视对孩子倾听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呢?
“倾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倾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低年级正是学生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低年级老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来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和能力的:
一、 教师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倾听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每一位做老师的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们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你要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理所当然自己首先要有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为了让孩子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
1. 专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孩子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我班有一个男孩叫张星宇,平时特别喜欢说,但通常他的发言不说是离题万里,也可以说是绕了几圈也没到正题。对此我从没厌烦情绪,总是耐心听完,有时稍作点拨,有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主要意思,再反问他:“你讲的是这个意思吗?”可以这样说,教师那专注的神情,倾听的姿态就会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并让孩子们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去仿效。
2. 寻找孩子发言中的闪光点。刚刚看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缘最好的往往是那些善于欣赏、赞美别人的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该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激励为主批评为辅。这样,孩子无形中就接受了一个暗示: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去指正、补充、深化。
3.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言语诱导。在课堂上,我常常会抓住有利时机以一些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孩子:“大家看,某某小朋友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真了不起啊!”“瞧,我们的某某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啊!”“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孩子,又给别的孩子指明了方向。长期下去,孩子的倾听意识会越来越强。
二、 创设良好条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孩子倾听
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有时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即今天听这个故事非常认真,明天听那首诗歌又不认真了。因此,作为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多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指导孩子倾听,让孩子慢慢地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指导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游戏法:如做“传话”游戏,老师想好一句话,凑在第一个孩子耳朵旁告诉他,让孩子一个一个传下去,传到最后一个小朋友,请他起来说听到了什么?做这个游戏时,在前一个小朋友讲给你听时,你一定不能开小差,要仔细听清楚,并且要记住这句话,再传给下一个小朋友,这样就训练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再如做“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孩子倾听分辨同伴说话的语气,这就要求孩子必须在平时注意班上小朋友的说话口气,做游戏时注意倾听分辨,才能准确地猜出。
2. 讲评法:一般孩子回答后,教师总是会问:某某小朋友回答得好不好,对不对?幼儿就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好,不好。有的幼儿根本不在听,他也跟着说:好,不好。于是我改成这样提问:“某某小朋友什么地方念错了?”“什么地方念得特别好?”“哪个字的音发错了?”这样孩子就必须要认真听好了,如不认真听就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当然老师在孩子回答得好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加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再次认真倾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 悬念法: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上课伊始,老师这样提问:“小朋友,蘑菇到底奖给谁了呢?为什么奖给它呢?听了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孩子是好奇好问的,让孩子们带着悬念,怀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地去听,激发了孩子的倾听兴趣,激起他想听、想知道结果的愿望。
4. 求异法:如学了诗歌《数星星》之后,开展了仿编活动,在仿编时,鼓励孩子和别人编得不一样,仿编时,对孩子提出要求,在别人仿编诗歌时你一定要认真听好,别人仿编过的你就不能再编了。有了这一要求,就会自然地注意倾听了。
5. 念错法:课余时间,我常和小朋友一起背诵学过的诗歌、讲述学过的故事,在背诵和讲述时,我故意背错、讲错,当小朋友发现老师背错时,都纷纷加以纠正。此方法效果较好。因为如果你不认真倾听,那么根本不会帮老师纠正;只有认真倾听了,并且对正确的答案了如指掌了,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记忆的准确性,也培养了孩子与老师、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三、 优化倾听内容,充分调动孩子的倾听兴趣
生活中,人们都很喜欢好听的音乐,但如果磁带老化、发出的声音变味,还有谁愿意去听?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就应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倾听内容。课堂教学与“听”密切相关,教师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倾听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趣味性、条理性,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声音优势,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语速、语调 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小朋友注意力维持时间比较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还要适时地组织几个活动高潮,不断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我在上口语交际《打电话》时,有意设置了这样几个情节:① 放学时,要下大雨了,我回不了家……② 星期天,我想邀请同学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③ 我生病了,还没来得及向老师请假……④ 因为急着回家,我忘记今天的作业是什么……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稍作引导:如果对方不在家呢?给家长和老师打电话与给同学打电话有什么不同?这样,借助生活,引发话题,循序渐进,点拨引导,不仅培养了孩子口语交际的文明习惯,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倾听兴趣。
四、 细化倾听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切入口不要太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
第一、听优点。训练学生听优点的能力,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从听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有利于他们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说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的训练,更能促进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
第二、听缺点。训练学生听缺点也是从两方面考虑的:从听者的角度看,可以通过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从说者的角度看,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通过这样的训练,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助气氛的形成,发展“合作精神”。
第三、听异同。让学生听差别不大的话语,比较异同,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宁静,孩子们更需要古典的宁静。古人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宁静”,才能静下心来听话,潜下心来读书。总之,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他们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一句话,宁静方能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