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是随时起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处于感情亢奋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反之,学生的心境不好,对学习就会淡漠、被动,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甚至持厌恶的态度,久而久之,使学生智力水平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教育理论家认为智力因素的培养必会受到情感、兴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现代教学论强调不管哪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要做到课堂教学始终在师生情感最佳的状态中进行,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外,还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要进行知识性学习,又要进行情感性学习。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智力活动,并不失良机地把这种最初发生的愉悦的情感和认识的兴趣引导到热情而紧张的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正确方向上去。古人曾说:“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由此可见,情感这一“动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呢?下面谈些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他们的情感始终影响着学习过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良好的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更偏爱“理解学生心情”“待人公平”“幽默慈祥”的能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型”教师。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正确对待学生,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课堂上教师要具有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比如同样是否定学生的意见,直接地说“你答错啦”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换另一种方式说“你想一想,等一会再回答”,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在没有压抑的气氛中喝下知识的“饮料”。
二、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知识
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使自己在知识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造成学生钦佩教师的情感,这也是使学生产生良好情绪,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知识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上课,能使学生产生相容心理和钦佩的情感,特别是听课的注意力尤为提高,他们会把水平高的教师给他们上的每一节课看成一种“精神快餐”,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知识水平高的教师教学不仅能为学生发出优质的信息,而且还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环境。与之相反,当学生碰到知识水平低的教师时会很扫兴,情绪低落,逆反心理和失落感便随之而来,即使他们本来很爱这一科目,也会兴趣下降,成绩跌落,这是因为学生处于求知阶段,他们的求知欲越强烈,就越期望有高水平的、知识丰富的教师。这种情况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很明显。
我们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比教材多几十倍乃至更多更丰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运用教材,按新课标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内容上具有更强的时代感、综合性、技能性的特点,教师就更应不断“充电”“吸氧”,拓宽知识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情感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感染性特点
以情动情,叫做情感的感染性。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里,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通常在课堂教学中,除知识对流一条线外,还有情感对流的一条线,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情绪色彩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的学习热情,又会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情绪。不少教师所采用的“由激发情感导入新课”等教法,都是很好地利用了情感的感染性特点。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始读所感知的情感效益比较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由于始读时,人的心理具有一种极强的求知欲与新鲜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一上课就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调动学生深受感染的共鸣心理。为始读蓄势,营造跃跃欲读的愤悱的境界,比如,我在讲授《过万重山漫想》时是这样导入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那绵绵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让你难以忘怀,它那奇峰峭壁、奔腾咆哮的山峡风光更令人叹为观止,它孕育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随作者去神思飞越三峡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的教风,不断激发和加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而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就能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营造出优良的教学氛围,那么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必将会有大的改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