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24

[ 张兴发 文选 ]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必须“四有”

◇ 张兴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同时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 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 篇。”这无疑是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问题而开出的一个药方。而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还必须注意“四有”,即有目的、有兴趣、有方法、有顺序。
  
  一、 有目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是第一位的。语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就是汲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一直向学生举一些伟人或名人读书的例子,让学生懂得:要想自己做出成绩,对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读书。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的观念。我一直坚持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必须看1小时的课外书,内容只要适合青少年儿童均可。经过一个年级段的循环教学,由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阅读面宽,知识丰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兴趣
  
  阅读的重要性,学生一般都能认识,也都表示会努力多读,但要坚持很不容易。学生课外阅读能否坚持下来,关键在兴趣。有了兴趣,则会产生激情,则会热爱之,则会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我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童话故事阅读;对中、高年级学生,我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些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故事的书籍阅读。我还发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文学和自然知识类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读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我通过“以点带面”,即以“引起兴趣点,扩大阅读面”,使学生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晨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小小藏书家”,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如教学第十一册《练习4》(苏教版)中第7题的口语交际内容“请你当导游”时,我指导学生把游玩过的名胜古迹,以导游身份把自己的见闻介绍给同学听。学生兴趣高涨,争着当小导游。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编书”活动。如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分门别类地编辑起来,并要求他们编制目录,使人一目了然,然后在班内进行评选展览。这些小活动,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情感得到了提升——“有人欣赏我看的书啦!”“我们能编书
  啦!”“我的推荐入选了!”……
  
  三、 有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能主动地汲取书本的营养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在阅读指导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两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 摘与写。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效果不佳。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自己今后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夹竹桃》时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情境:“同学们见过夹竹桃吗?了解夹竹桃的有关知识吗?”这时一个学生立刻举手回答:“老师,夹竹桃是一种常绿灌木,有对生叶或三枚独生叶,呈披针形。它原产于亚洲,为我国各地常见的观赏植物,夏季开花,花呈桃红色或白色。夹竹桃的叶、花、皮有毒,因此美国政府禁止栽种这种植物。”此时,我惊讶地问:“你怎么会知道夹竹桃这么多的知识?”这位学生说:“我是在一本名叫《植物王国》的书上看到的。”我立即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表扬,并号召同学们学习他平时摘抄的良好习惯。同学们都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再如,一次语文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括号里填上与加点词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做事不能本()倒置。”括号里应填上“末”字。虽“本”的反义字没教过,但有20多位学生能填正确。事后经过调查,填对的学生是因为他们从课外书上看到的。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很多。
  2. 精与细。“精”即“精读”,“细”即“细研”。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细研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精读细研,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四、 有顺序
  
  课外阅读,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这会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应坚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学期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列出书目,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地阅读。读多,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读,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可以不求甚解,随心所欲地猎奇,可将你认为有推荐价值的内容随手摘录,到“竞说”时推荐给大家。读深,对所读文章,从作者生平到文章思想,从文章写法到语言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认为是美文则可推荐到小组里,参加“编辑”。读透,就是精读。要求选择几篇篇幅不长的诗文,反复读,力求找到朱熹所说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感觉。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写出心得体会,并参加“编辑”。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空间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我们从学生的需求考虑——阅读的需求、体验成功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必须“四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