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无法回避错误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分析和利用错误,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别人,谅解别人,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分组表演这个独幕剧,正在他们积极地分组活动时,王飞大声嚷道:“老师,张凯打了我 一下。”大家的目光立即聚到这两个人身上。我十分恼火:“怎么回事?”王飞说:“我们小组确定张凯演公仪休,我演子明,所以他打了我一下。”我生气地问张凯:“你为什么要打人?”张凯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是公仪休!”我反问:“公仪休就可以打人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议论起来。想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检验的理念,我灵机一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公仪休会不会打人?”
生:公仪休不会打人。因为公仪休是读书人,非常讲道理,所以公仪休不会打人。
生:公仪休身为鲁国的宰相,有着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不会打人。
生:他的学生子明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公仪休喜欢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打他呢?
生:公仪休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识。如果他打了人,就落下把柄在人家手里,所以他不会打人。
我问:你怎么知道公仪休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识?
生:书上说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他又拒绝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他知道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他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说明他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识。
生:公仪休不会打人。因为他认为收了别人的鱼就是犯法,打人不是更犯法了吗?
生:是呀!连一条鱼都不会收的公仪休怎么会打人呢?再说了,人家公仪休是老师,老师是不会打人的!
这时,张凯不服气地说:“正因为公仪休是老师,所以公仪休会打人!”
“老师就可以打人吗?”我刚说完这句话,下面先是一阵安静,紧接着议论纷纷。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的事:张凯因英语作业没完成,新来的英语老师气极了,把他喊到办公室教训了一顿,并用英语书在他的头上敲了两下的情景。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张凯今天有如此行为。作为老师,我只好为此作出无力的解释:“同学们,或许某些老师也会用手或书本在你们的头上、手上敲两下,那是因为你们的学习任务没完成或犯下了什么错误,太让老师生气了,所以……”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立即有学生站起来:“那是老师教子心切,打两下也是善意的!所以说公仪休即使打子明一下,也是善意的,是为子明好!”
听了这话,我的心中十分感动也很惭愧。这群可爱的孩子竟然这样体谅老师的苦衷,而我们老师却很少体谅他们,遇到问题不是指责、说教,就是狠狠地训斥。我说:“其实任何一位老师都非常关爱你们,都希望你们成为一名谦逊有礼、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张凯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打人,我向王飞道歉,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知是在表扬张凯,还是在赞同我说的那番话,也许二者皆有吧!
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在最初发现问题时,就狠狠地批评张凯一顿,他一定不会接受,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后来的争论与引导,不但使张凯主动改正了错误,而且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对我对学生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论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生这面镜子面前,我们——为人师者更要“三思而后行”。当我们做错时,就要勇敢地把错误改正过来,为学生树立“知错就改”的榜样。让我们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生命发展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