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诗歌,这文学的花蕾、语言的天籁,为中华儿女吟诵出了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语言精粹、形象、通灵,富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了学诗能使人变得灵秀的功用;而“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全语言教育方式,则会使古诗阅读这“半亩方塘”变得更加清澈、美丽。
全语言教育之父肯·古德曼指出:“儿童的阅读,是从熟悉且具有意义的完整情境中开始的。他们以既有的概念和经验来推测所读到的意思。他们在完整而自然的情境中最容易学会语言。”全语言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完整的语言和社会情境是学习、发展语言的土壤和必要条件。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对尚未涉猎有关诗词鉴赏知识的儿童来说,阅读欣赏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距离感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儿童是天然的诗人”。纯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天性,使儿童更容易进入诗的世界。怎样使古诗阅读更加贴近儿童?我们采用全语言教育理念,在经典品读课中实践与探索。
一、 以“主题架构”课程方式创设古诗阅读的全语言教学环境
“幼学如漆”是说孩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期,习得的东西如漆附木。于是,人们常要求孩子大量背诵,可以“不求甚解”。实际上,这样的记忆难以永恒。“不求甚解”不等于“不解”,不等于没有方法指导的死记硬背,不等于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与诗歌内在形象的对话和对诗歌意韵情趣的体会感悟。全语言主题架构课程活动的实践丰富多元,与诗歌主题教学有别,注重丰富的实践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在“物我同一情融融”中获得良好的感知,形成理解,发展吟诵涵泳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咏鹅》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唐诗,音乐性强,琅琅上口,成为诗歌蒙学教材。因此,学生对它相当熟悉。诗中的“红”“绿”“白”“清”等词有着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我们在阅读中如何带学生品味呢?1. 以学生刚接触的基本笔画“鹅浮钩”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鹅浮钩”名称的来由,再顺势引读描写水上白鹅的唐诗《咏鹅》,并带领学生“击节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响美。2. 通过自然领域环节对“掌”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拨”这个动词,并在模仿、诵读表演中进一步体会白鹅的动作。3. 通过吟诵诗歌想象、描绘“水鹅印象”,感受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4. 学唱歌曲《咏鹅》,用音乐再次创设情境,表现鹅儿游水嬉戏、悠然自在的形态美。5. 朗诵、欣赏与《咏鹅》相关的儿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口述创编短小儿歌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从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出,全语言教学环境多以主题活动来架构课程,教学涉及到语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采用多种方法营造出语言教学的“全”环境。其中,注重了观察、感受、想象、联想、思维等与语言学习的统一,让孩子们在完整、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诗歌语言文字,让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来学习事物同时进行,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 “构建全语言阅读体系”,为学生提供古诗阅读的全语言学习环境
完整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是全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尝试进行“全语言阅读体系”的构建,组织形式多样的古诗阅读活动,拓宽古诗阅读的渠道,为学生提供经典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阅读材料,提供轻松、平等的阅读平台。
1. 亲子诵读。吉姆·崔利斯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亲子共读是我们倡导的阅读方式。它较之课堂阅读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源,体现着父母相伴成长的亲情和乐趣,阅读形式灵活,阅读时间随机。可以是清晨、日暮时分,也可是上下学路上或节日里;可在家中的“好孩子小书房”,或公园等幽静的自然场所。
大年三十,在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迎接新年的情境中,我们可与孩子共读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和孩子一起观看战争影片时,我们可渗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诗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诵读契机,每日不间断地记诵,积累下来的便是诗性。于是,踏青赏春时,见到春风吹过池塘的形象,孩子便联想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秋风瑟瑟时节,走过行道树时,孩子会诵出“无边落木萧萧下”“焜黄华叶衰”等诗句;傍晚散学路上,看到西山鸭蛋黄般的落日,孩子不禁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 师生共读、同伴互读。师生共读时,老师出色的示范朗读,往往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在老师富有音乐性的朗读中,学生不断领略到古诗词平仄押韵的声韵之美,增强了他们对古诗词的亲近感。读完后,师生可一同说说自己对诗词的感悟,也可以进行同伴之间的接龙诵读或吟唱朗诵表演展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甜蜜。
3. 视听阅读。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为实施全语言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古诗阅读中,我们可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学生的诗歌作品;课间、散学时可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古诗歌曲等。
这些形式丰富的“阅读”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充分关注了儿童整个生活的、精神的、科学的世界,让学习与儿童的生活相融合。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专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感悟力和正确的人际互动能力等。
将阅读贯穿于儿童的整个生活,打破学科壁垒,为古诗阅读教学引来了清冽冽的“源头活水”。在“主题架构课程活动”和“全语言阅读体系”等全语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古诗阅读如“半亩方塘一鉴开”,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古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这些诗歌的美的元素如同“天光云影”,流连、徘徊在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