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平时对小学生作文现状的了解,有不少作文在描写人物心理上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写不长,心理描写只十几个字,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更谈不上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要么写得太长,大段大段人物内心的独白,其实都是作者的直接申诉。写作方法单一,人物形象单薄,缺乏个性。
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教学,而是选取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的一个点来指导训练。采用“课内入手,课外延伸”的方法,从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的精彩侧面描写导入,同时,从课外选择相关精彩片段,一步一步分析写作技巧,归纳总结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法国作家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这种内心世界的描写,又不靠作者的申诉,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他在《小说》一文中说:“……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作家的整个作品中使他的人物都按照这种方式,以致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其内在的本性、思想、意志或犹豫的反映。”
那么,怎样侧面描写人物心理,把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呢?下面我就通过课例来谈谈我在这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
一、 由表及里
出示范例:
(1) 他(大儿子杰克)心里惴惴不安地想:“蜡烛的秘密就要被发现,厄运即将降临在我们一家人身上。千万不能让敌人知道这个秘密,我得镇静……想到这里,他表面装着从容的样子,搬回一捆木柴,可是他的心里沉重起来。”
(2)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大儿子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半截蜡烛》(摘自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
问题设置:你认为哪一个片段比较好?为什么?
生:第(2)段好。“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大儿子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表现了他的机智、沉稳。而“默默地坐待着”,又表现了他知道蜡烛的秘密就要被发现,厄运即将到来他们一家人身上时沉重的心理状态。
师:那么,怎样描摹人物心理,以至达到如入其心、过目不忘呢?我们再看这两个例句。
问题设置:比较两个片段,看一看第(2)段与第(1)段有何不同之处?
生:人物描写的方法不同:第(1)段主要采用人物的心理描写,而第(2)段没有直接采用人物的心理描写,而是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描摹人物心理活动。
师:你说得很对,正像你说的那样,(板书)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由表及里,描摹心灵”。
精彩回放:“当……”这节语文课终于来了。望着同学们一双双眼睛,我的眼前一花,我扶了扶本来已很端正的眼镜,尽力使自己平静些。“上课!”我尽力提高嗓门,不使声音颤抖。“起立!”五十双眼睛一下子盯在我的脸上。不知怎么搞的昨天准备好的精彩开场白全忘了。我顿时脸涨得通红,不由自主地又扶眼镜,又偷偷瞟了一眼何老师。何老师似乎在笔记本上记什么,并没有注意我的表情。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第一次讲课》
(此环节意在通过课内外的经典例子“授之以渔”,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在对比分析,评点的过程中,懂得侧面描写人物心理可以通过“由表及里,描摹心灵”的方法来实现)
牛刀小试:考试的铃声响了,他走进考场……
问题设置:有的同学准备不足,紧张慌乱;有的同学信心十足,沉着冷静。请选择自己熟悉的情况,试用“由表及里,描摹心灵” 的方法,侧面描写人物心理。
学生自主写作。完成后交流,点评。
附学生课堂作文:
考试铃声响了,他走进考场,不知怎么的,刚走进考场,心就不由得怦怦乱跳起来,手也不禁有些颤抖。他东张西望,看着别的学生一张张自信满满的脸,竟忍不住担心、害怕起来,那紧张的气氛逼得他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自己的座位,此时的他就像找到救命稻草一般扑了上去,一下子瘫在了座位上,心中已完全被紧张的感觉笼罩了。(马明杰)
考试铃声响了,他走进考场,步履从容地走向自己的座位,从包中拿出笔袋和草稿纸,又将它妥贴地挂在桌边。趁着老师分卷子的空当,他嘴里默念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点,还时不时地点点头。卷子分发下来了,他扶了扶眼镜,从容地将卷子浏览了一遍,随即微笑起来,眼中满是自信的光芒,他从容地拿起笔,仔细地写起来。(蔡卓玮宁)
考试的铃声响了,他走进考场。他看了看周围一张张自信的脸,有些心虚地握了握放在裤子口袋的小抄,找到位置后,他有些紧张地拉开了椅子,地上顿时被擦出“吱——”的一声响。考卷终于发了,他扶了扶眼镜,捏了捏虎口,假装镇定地长呼了一口气。这道题好难,他咬了咬笔杆,趁着监考老师不注意的当儿,偷偷地瞟了一眼旁边人的答案,然后拿出早已被汗水浸湿的小抄,悄悄地抄了起来……(李晓薇)
师(小结):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一个简明的加法公式:
由表及里,描摹心灵=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抓住人物身份。
突出人物心理。
(此环节意在教学生用方法,从理性又到感性,边学边用,从写作中学会写作)
二、 烘云托月
问题设置:例句(1):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 《半截蜡烛》(摘自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
这里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采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1) 渲染了灾难马上就要降临到他们家中时的恐怖气氛。
(2) 表现了他们当时沉重的心情。
“烘云托月——环境烘托人物心理”。
精彩回放:那个晚上,没有皎洁的月光,只有黯淡的星光;没有家庭中温馨的笑语,只有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声。在这样一个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悄无声息的小路上。四周一片沉寂,远处只有几点微光,那是从校园出来的。——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怎样进行“烘云托月”呢?
师生结合例句讨论,进行环境烘托时要注意的原则方法:①抓住景物特征,②融情于景。
(此环节意在解决学生在运用上述方法过程出现的问题,通过示例点拨,让学生懂得侧面描写人物心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再显身手:九月一日那天,我作为一名转学学生来到新的学校上学。试用“烘云托月” 的方法,侧面描写人物心理。
学生自主写作,全班交流,点评。
附学生课堂作文:
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上学。今天是九月一日,我踏进了新学校的大门。天气可真好!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透露出盈盈水意,暖暖的阳光洒落在我身上,嘴角不知觉地翘起。新学校可真大!我一边感叹一边东张西望,整洁的布告栏,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一切都是那么协调。操场上的人都安安静静地走着,我自信地仰起脸来,我知道我的校园生活会从今天开始!(蔡卓玮宁)
那是一个阴天,灰色的云遮蔽了天空。操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和原先小学不一样的跑道,道旁也有植物带,只是没有了熟悉的樱花。一阵小风吹过,带着夏日的余温,一股潮湿的气息弥漫开来,我的眼眶有点酸。
不管怎样,新的旅程开始了,想到这儿我揉揉眼睛,向教室走去。(张晏慈)
天空是那样阴,云是那样暗,学校门前车水马龙,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我无法被感染。一阵冷风袭来,我拉了拉高衣领,看着有些苍凉的景色,我心里充满悲哀。学生的家长无不为自己的孩子加油鼓劲,可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李晓薇)
(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和学会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并能注意抓住景物特征,融情于景等进行写作)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同探究了侧面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尝试了用“由表及里”和“烘云托月”两种技法来写作,请同学们课后多读书,多关注生活,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假以时日,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认识,即要讲究写作技能方法,更要学会读书,关注生活)
巩固练习:爸爸、妈妈常加夜班,我一个人呆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地可怕。《我的烦恼》
要求:运用今天所学方法,写一段我的心里活动,300字左右。(学以致用,巩固技能)
写作心语:言行举止描心理,神态描写揭心理,烘云托月衬心理,综合运用写心理。
(提炼概括,高度浓缩,总结写作技法,便于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白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