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课文,拓展延伸”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有效拓展要走的路。
怎样走好这条路?我们应该深入解读教材,抓牢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角度,设计最优的环节,提高拓展的有效
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主题拓展,深化感悟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甚至在同一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此时,教师围绕主题作出拓展,可以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思考,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题,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在教完《月光启蒙》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后,我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这样的拓展训练:
(1)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呢?
(2) 你还读过哪些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名篇?
(3) 说说母亲给你最深的爱。先互相交流,再写下来,参加学校的“感恩母爱”征文活动。
在教学李白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反映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情的资料,补充阅读了李白的另外两首诗《赠孟浩然》《江下流》,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再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学生就能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涵义:在李白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啊,对于友情之深、离情之切,感悟就更深刻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诵读相关描写离情别绪的经典诗句。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 背景拓展,拉近距离
许多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着人文情感,有感念亲情的,有讴歌正义感的,有赞美坚强的。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文本的这些情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使得他们对文本内容理解有难度,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新课导入前的有效拓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从而将人文熏陶加深,延伸,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林肯在当选总统后的就职演说中,遭到参议员的羞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真诚,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做这样的作业:1. 搜集林肯童年的故事;2. 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通过故事会的交流形式,带孩子们走近林肯,走近林肯所生活的时代,体会正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对于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林肯才那样智慧、仁慈、勇敢。林肯身上所散发出的伟大人格魅力打动了学生,既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 空白拓展,激情创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反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感悟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种“空白”进行拓展训练。
1. 妈妈听了之后,会怎么回答呢?回顾全文,在书上写下妈妈的回答。
2. 请同学们来交流:你笔下的妈妈会怎么说呢?
3. 这是教材编者删去的原文结尾:“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一个勇敢的人啦。”自己反复读,和你刚才写的话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启示,再改一改。
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作品的“空白”具体化、人文化,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或发现,它开拓、丰富了作品的“原意”。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掘文本的“空白资源”,“补白”文本所要昭示的、所期待的内容,才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补白而补白,而要以语言训练为轴心,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四、 文眼拓展,凸显个性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引起创作需求,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知作品的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涵。教学时,对文本中教学文眼处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
教学《海伦·凯勒》时,在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抓住“不屈不挠”这一点睛之笔,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延伸拓展:
1.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的“不屈不挠”呢?
2. 透过这个词语,你读出了海伦·凯勒怎样的人生态度?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部分?你想对海伦·凯勒说些什么?
3.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不屈不挠”地做过什么事呢?当时感受怎样?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又推波助澜:
4. 海伦最终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走出了无边的黑暗,靠的是什么?学完了海伦的故事,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句话写下来吗?后面加上你的名字,就是你的名言了。
学生以炽热的话语表白着自己内心的感动:
“自信、勇气和努力是成功的三把钥匙。”
“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成功的道路是用勤奋的汗水铺成的。”
“自信+努力=成功”
“恶劣的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它低头。”
……
在这里,从教学文眼切入的拓展成了这节课的生命线,自然地加深及延伸了文本的主题,给了学生触摸心灵、拥抱情感的机会,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拓展,要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学习情绪等因素,扎实而又灵活地选取拓展的时机,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拓展的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走进对话的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