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11

  

让经典滋润儿童的心灵

◇ 叶 萍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而经典是人类文化长卷中的朵朵奇葩。如何引导小学生亲近经典,提高阅读品位,获得高质量的阅读生活,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教学问题。为此,笔者曾与两位教学一线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探讨。
  
  经典的尴尬
  
  教育具有社会性,它离不开具体现实的社会环境。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源的异彩纷呈,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生命个性的凸显张扬,应试教育思想的依然存在,传统经典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
  王禄旗: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教师写的文章,文中对七年级(四个班,172名学生)学生名著阅读现状,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你读过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几本”的调查结果是:读过4本或3本的为0,2本的为1.7%,一本的为8.07%,0本为91.3%。这表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赵海燕:开学初,我对我班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种类进行了调查,最多的是教辅读物,其次是卡通漫画,然后是报刊杂志,经典阅读位列第四位。
  笔者:你们说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的因素。
  王禄旗:其实,我们还要反思一下经典自身的问题。一些经典作品,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篇幅较长,又有许多的文字障碍,学生读起来劳神费力。学生如有空闲,电视剧、动画片、电脑游戏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笔者:你说的实际上是兴趣问题。影视作品、连环画、电脑游戏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对学生阅读经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赵海燕:应试教育的重负仍然存在,各种辅导材料、训练题库、优秀作文选的畅销,已成为一种无奈的“精彩”。学生希望有自己的阅读自由实为一种“奢望”。
  王禄旗:这是典型的知识、技能性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接触的是肢解的知识,冰冷的语言文字,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远离语文。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是情境性、过程性、生活化,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正是把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笔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是事实,我们也不期待其他学科对语文学科的关照,关键是语文老师怎样种好自己的语文园地。其实,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与考试绝对不是对立的。教育当然有功利性,但也要超功利性。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经典,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这与经典本身具有的特质息息相关。
  
  经典的魅力
  
  中央电视台“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读论语”,已成为最近电视文化的亮丽风景。许多人想从名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中,直接获取生命的营养,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经典的现实意义。
  笔者: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也有人认为浮光掠影地读几十本、几百本书 ,还不如认认真真地读好一本书。我想,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选择与阅读的质量。在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如能学会选择,善于选择,走近经典,形成对经典的亲密情感,将受益终身。许多人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常常会提到某本书,这就是精神财富给予人的力量。
  王禄旗:何为经典?经典是一杯陈酿的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品出不同的味道;经典是一首精巧的诗,闪动出真、善、美的光辉;经典是一面奇特的镜,仿佛可以照见自己的身影;经典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带你穿越时空的隧道,地域的界限,体悟人生百态!
  笔者:这是你对经典的形象性描述。我们今天讨论的经典更多是指向文学的范畴,体现在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完美统一。它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受到读者和时间的长期检验,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了下来,它的语言、它的情节、它的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能企及的。学生在审美愉悦的经典阅读中,开拓视野,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得到发展。
  赵海燕:我觉得经典的魅力在于能穿透岁月的尘埃,它宣扬人类一些相通的朴素的道德、情感、经验。诵读《三字经》,能领悟仁义之道;阅读冰心的作品,使人懂得“爱”的高尚与纯洁;伊索寓言传递的是人生经验。
  王禄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是可读的 ,也是丰厚的。阅读是精神的自由,闻着经典的墨香,穿梭于字里行间,“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阅读经典,成为读者心神摇曳、心灵释放的自由空间。
  笔者:“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在儿童的心灵上筑起民族的精神高地。”经典著作经过了时间的荡涤,形成了历史的积淀,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引领孩子阅读经典,透过这扇瑰丽的窗,让孩子感受生动曲折的故事,领略五彩斑斓的画面,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感叹作者的睿智。让孩子与经典精神对接精神,情感交融情感,智慧启迪智慧,使经典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元素。
  
  经典的阅读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背景、阅读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经典,走进经典,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着力思考和行动的实际问题。
  王禄旗:现在,“校园文化”已成为教育的时髦词。我想,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师生真正热爱读书,读有品位的书,校园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语文老师的人生,应该是阅读的人生。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常常追问自己,你心中拥几部经典,怀中装多少传世名篇。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着人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才能有底气坦然地面对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对经典作品的热爱。
  笔者:对,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学生重要、鲜活的课程资源。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引路人”,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合理的规划。《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各种经典性的课外读物,它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指南,必须在教学中落到实处,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敢于、善于选择经典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带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学生。
  赵海燕:有了明确的课外读物,不一定能有良好的阅读质量,教师还要认真思考引导的方法,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延伸课外,如学了《三顾茅庐》,可让学生走进《三国演义》的一位人物,一个章节,甚至整本书。学了《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推荐学生阅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热播,社会的热点话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我想,只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总能寻找到阅读经典作品的原点与路径。
  笔者:课外阅读起点在“趣”,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重在有“效”,学生有真正阅读作品的过程,掌握阅读的方法;贵在有“恒”,学生有阅读的意识和良好习惯。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比如,中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选择一些情趣盎然,篇幅短小,充满神奇、幻想、优美的童话、寓言、诗歌、民间故事;高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言语储备和阅读能力,教师可推荐一些篇幅较长,情节丰富,形象较多,思想较丰的中长篇小说。当然,这只是一般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看,在小学阶段,教师最主要做的,是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对经典作品的畏惧心理,建立起对经典的喜爱之情。
  王禄旗: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有时间跨度,自由度较高,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的过程性监控、阶段性评价,以维持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如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记录卡,对阅读经典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定期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检查评比,使学生从阅读的显性成果中获得阅读的成功,增强自主阅读的信心。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以围绕一部经典、一个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组织“好汉人物展”(绘画展)、“心中英雄”(演讲赛)、“读《水浒传》有感”(作文赛)、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
  笔者:课外阅读的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润泽他们的心灵,切实提高其语文素养。经典是一片沉睡的沃野,学生的生命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生命之树才会挺拔苍翠。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

让经典滋润儿童的心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