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拎读”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什么叫“拎读” ?拎读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关键词句、行文线索、情境、思想等要领来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带领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自己理解课文,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 拎读文章标题——把握灵魂
一篇文章,标题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读任何一篇文章,你去研究它的标题,总会发现标题里有很多妙趣。
如教学《放飞蜻蜓》一文时,我紧紧抓住“放”字,始终围绕“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激活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他们说:“因为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孩子们要放飞蜻蜓!”仅仅如此吗?在学生再读课文时,尤其读到蜻蜓能保持平衡的尾巴,结构复杂的眼睛时,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又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讲出了更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尤其是“飞行除害专家”这一有趣的称号,引起了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告诉我,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更尊重,所以孩子们要放飞蜻蜓。瞧,抓一“放”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便由浅入深,臻于完善。
二、 拎读关键词句——揣摩用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其用意,就能取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赶海》一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和舅舅一起去赶海的事。“趣味”渗透于字里行间,“情趣”也充满了学生的心田。在执教的时候,我抓住“趣”字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渐行渐深。从导入时激“趣”(“赶海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趣事呢?”),到阅读时品趣(“捉螃蟹、抓大虾”等妙趣横生的场面),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趣事,来讲趣写趣。抓住“趣”,以趣激趣,以情激情,达到情趣
共生的境界。
三、 拎读行文线索——把准脉络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阅读,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不管哪类课文,都有脉络可循,这脉络就是文章的主线。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表达了孝顺父母的主题,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爱意。作者以“花瓣飘香”为题,是对课文主旨的提炼。教学时,我根据这一点,设计这样一道语言训练题:“这是一片()的花瓣。”贯穿于全文的教学中,渗透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逐步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四个不同环节的语言训练,学生对花瓣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此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提升。
四、 拎读情境——深入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文本中有一些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扣人心弦,还有的发人深思。
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走进这篇课文情境,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心灵。有位教师从“我”和小女孩的对话细节入手,问道:“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会破坏它的美吗?小女孩为什么还要摘?”“那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引领学生咀词嚼句,做到“入境始与亲”。接着,教师又把握小女孩摘花瓣的动作“俯在花前”,和学生一道用身体动作来领悟:“俯”是小女孩爱花惜花情感的自然流露。于是,学生马上将“小心地”“摘了一片” “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田野”等词句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了小女孩对花的爱、对妈妈的爱,从“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知所措”“惶恐”“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等词句中体悟到小女孩矛盾的心理。“小女孩捧着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伴着教师步步深入的追问,学生的思考也在深化,思维逐渐丰满起来了。原来,她捧的不仅仅是花瓣,她捧着的是一颗纯真的爱心、孝心,一片美好的真情。
五、 拎读思想——提高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文本创设思考之境,聚焦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疆域,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
如课文《军神》,讲的是青年刘伯承眼睛负重伤后,在重庆治疗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让德国医生沃克割了整整72刀的事。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是这篇文章里的两个人物,作者从正面写刘伯承,从侧面写沃克医生。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刘伯承,展现刘伯承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常人的坚不可摧的意志。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习刘伯承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而不是学习他不用麻药动手术的行为,这种意志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是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拎读是文本研读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作为教师,必须学会拎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林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