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的要求中,有一条是“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积极向上,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感情真实诚挚。
情感是人生命的重要特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优秀作文往往是情感自然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任何的附会、装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都是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对生活缺少真实的感悟。因此,在写作文时往往“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而评卷教师大多数处于35—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在人生长河的中段,他们所看重的正是人世的真情,人间的真爱,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关照。同时也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价值主流,进取中有反思,张扬中有沉稳,年轻人所特有的轻狂偏激是不能让他们认同的。当前部分考生在作文中极尽丰富之想象,编造出离奇而惊险的传奇故事,有的考生写凶杀,有的写决斗,有的写探宝……此类作文,近于荒诞、庸俗。批阅此类作文,仿佛就是看传奇故事。这类作文不论其“创造能力”何等强劲,其“故事情节”何等曲折,但由于缺乏真挚的情感基础,而使其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无实在的内容。这样的作文当然不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引起阅卷教师的共鸣,考生想得高分没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我们认为情感既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又要高度提炼浓缩。有生活味的情感才能打动人,但决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不夸张(情节不夸大不缩小,内容不变形不失真)、不失实(内容经得起推敲,细节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不矫情(感情自然真实,合乎人之常情,不牵强不附会)。请看一名学生写的一篇关于“青春”的作文,文中流露出生活真情。
《青春,当与母亲同享》:
“哎!回来!你去哪?”“用你管!”我丝毫不理会老妈的喊声,戴上耳机,骑着摩托车窜了。(评析:短促的回答和一身的打扮,勾勒出叛逆的形象)
我今年21了,正值青春壮年,也算个大小伙了。一天到晚,吃喝拉撒睡还被老妈管着,你说烦不烦人?
“钥匙挂腰袋,啤酒插后面口袋……”哼着《阳光宅男》我踱进了网吧,来到我的老位置,专心致志地玩我的游戏。(评析:歌曲富有代表性)刚过不久,我后面来了一位家长。“你完了”我暗暗为旁边的这位玩友担心,但结果令我大为意外。
“你什么时候走?”她软语相问。“不用你管!”天哪!怎么跟我的口气一样。“饭都快凉了,你吃完再来?”“你先帮我热着!”“我等会还得下地”“下地就下地,你找我干什么?哎呀,你快走吧,别耽误我,我都被你害掉级了。”也许是母亲站在这里使他感觉丢了面子,他竟拍起了桌子。(评析:明着写他人,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呢?叛逆的形象进一步丰满。贴近生活)
我不禁愕然,突然间好像悟到了什么:“我是有点叛逆,但还不至于大逆不道吧”我在心里问自己,可我又来这里干什么呢?“不错,青春是我的本钱,但也是母亲的付出啊,没有她,我哪里来的青春炫耀!”
我一阵懊恼:十多年的养育算是白废了,小时候的我还会为父母端洗脚水,怎么到了青春期就对父母厌烦了呢?难道我不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吗?
我终于明白:我的青春便是母亲青春的延续,我的青春应与她同享。(评析:作者深刻反省,终于由前文的叛逆者转到了现在理性的青年上来。真情实意。)
唯有父母才将自己的青春注入我们的血液,滋养出我们的青春韶华。(评析:饱含浓浓的深情)
我低头跑了出去,又回头推走摩托车,骑着往家飞奔……(评析:“失魂落魄”的样子恰能说明作者内心的反省之深,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又一次点活了这个形象。同时,这一细节也极富生活,很真实)
青春,火一样的激情,水一样的灵动。水与火的碰触,交织出最奔放欢乐的乐曲——我愿把这乐曲用心送给我的父母,为他们谱出逝去的青春,为他们弹奏出我的青春之歌!(评析:最后作者集中抒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最能感动人心的不是终极的死亡,而是平凡中的真情,是无声的爱,无言的情,无语的泪,脉脉的温馨,浓浓的牵挂,眷眷的依恋,或者闲适的淡远,高雅的宁静,淡泊的与世无争,一份脉脉的承受,坚韧的操守……”在这篇作文中,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时所选取的平常的事中隐含着生活的真情。都说年少轻狂,但这篇作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现代青年的形象。这一形象足以打动基本上都已做父母的阅卷老师的心。因为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在青春叛逆期能够这么理智。文章感情真挚,健康向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