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20

  

怎样使语文教学有效

◇ 任 梅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按照这个要求,老师应积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摆正角色,尽最大可能使每一堂课成为有效课。
  为此,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师生融洽
  
  “严师出高徒”一直被好多人赞为“立教之本”,似乎在学生面前只有以“严师”形象出现,上课时他们才不敢做小动作,不敢思想开小差,作业也不敢不完成,成绩自然不会差。然而,正因为学生“怕”你,所以课堂上不敢发言,怕答错受批评,如此课堂极易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这样的课是不是有效呢?因此,我觉得课堂上不应“雷霆万钧”而应“春风化雨”,不应让学生畏首畏尾而应让学生心情舒畅。老师改变“严肃”的表情,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才能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
  
  二、 尊重差异
  
  有些老师上课提问,转来转去,总让那么几个同学回答,总怕其他同学回答不了,耽误时间。其实,课堂不是几个人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的课堂,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有梯度,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但是尊重学生差异也并不意味着把问题设置过浅,走向另一面。有一位老师在上《创造学思想录》时,问学生:题目“思想录”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记录”,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然而老师又进一步解释思想录是收集思想记录的意思,并又问学生:《毛主席语录》中的“录”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记录”,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只要简单地说一下便可以,没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
  问题不能过浅,但是也不能太难。
  有位老师在上完刘义庆的《人琴俱亡》一课后说,我读几个成语,请你们从中选择一个成语讲其来源,注意里面涉及的人物。成语有:割席绝交,望梅止渴,口若悬河,身无长物。听完后,我看见不少学生翻书查找、讨论,很热烈,可老师提问时,一片安静,没有人能回答。笔者认为,突然要求讲出这些成语故事对初二学生确有点难度,如果要问的话,应该为学生预习时的作业,或者课后让学生查找,下节课再检查,大部分学生对成语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一定会很好完成的。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记住了成语,了解成语,而且在讲故事时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是,这节课没有这样安排。
  设置问题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生活积累,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问题设置还应抓住关键,符合三维目标,体现文本核心,具有启发性。有些语文课之所以经典,就是问得巧妙,尊重学生。
  
  三、 触类旁通
  
  笔者曾经在教完《李将军列传》这篇文章时,作了以下的总结:的确,李广一生值得圈点的军事才能和优秀品质很多。比如“追击射雕者”“射杀白马将”“中石没镞”等,都突出表现李广的英武风姿。再比如“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等,突出他可贵的带兵素质。作为汉代风云人物之一,李广形象千百年来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但李广在“风云”的光环下,却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他悲剧的一生。司马迁给予他深深的同情: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刀笔吏。可谓切中肯綮,经典而不繁。综观李广一生,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是主观方面,二是客观方面,同学们能不能就这些问题去尽情探究一下呢?然后,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去讨论。通过探讨李广悲剧性结局的主客观原因,使李广这位受人敬仰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由此,笔者认为一定要注重课堂内外知识的链接,由课内诱发课外,让课外丰富课内,使某一知识点更趋于完整,逐步形成体系,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让课堂尽最大可能朝有效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授课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陡沟中学]

怎样使语文教学有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