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上个月的一天,学校领导到我班听随堂课。我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采用育子先育心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栽花赏花”这部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 “栽花”“赏花”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课后收集的有关描写花的词句。(同学们纷纷回答,说的词较多,句子只有三四句)
2.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一般)
3. 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花儿呢?(生:颜色、姿态、香味)
颜色怎样?(生:姹紫嫣红)你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师补说:万紫千红)
那姿态、香味呢?(生根据书本一一作了回答)
4. 请同学们观察插图,运用自己积累的一些词句把这幅图具体描绘一下。先自己练说,也可与同桌试说。
指名学生说。(三名学生说了,但句子有所雷同)
5. 若让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你有怎样的感觉呢?(生:高兴,愉快)
高尔基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生:非常高兴;说不出的高兴;这些花儿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呀……)
这是高尔基的独特感受,因为这是儿子为他种的花,看到花就想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
6.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儿子是如何栽花的,课文哪一自然段进行了描述?(生:第三自然段)(学生轻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读后提问:从“顾不上休息”、“各种各样”你懂得了什么?(生:忙着种花,栽的花很多)
7. 儿子当时有多大?他栽花种草仅仅是觉得好玩吗?种花时他会想些什么?
……
【诊断分析】
“栽花赏花”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感悟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文本也是围绕一个“爱”字来组织材料的。我阅读了材料后,思索着父子间的爱是围绕“花”来叙述的,“花”是学生作文中经常要描绘的景物,且语文教学不是常说要读写结合,于是就“赏花”一段,我想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课文插图)进行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于是我把“赏花”提到“栽花”前进行教学,一方面想从花的美丽来感知儿子栽的花给高尔基带来了许多的愉悦和温馨,从而理解父子间的亲情;另一方面进行说话训练,把课外的阅读积累引进课堂、丰富课堂。然而审视教学中的对话场景,却不够理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多还浮在字面上,没有入境入情,这是为什么呢?
1. 学生的读悟不够。这一片段中,学生读得较少,让学生汇报了课后收集的描写花的词句后,让学生匆匆自读了课文第4、5自然段几遍后,就开始叫学生描述画面、说感受了,第3自然段学生轻读一遍后,指名一位学生读了一下,就抓关键词带领学生理解、想象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生常常通过读来理解意思,逐步进入文中的境,学会与文本对话。学生由于与文本接触的仓促,感悟就较少,思想忙不迭地跟着老师转,不能很好地入境,也就不能入情了,交流中的肤浅、简单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情感生成缺少过程。教学这一片段时,我先带领学生学习“赏花”部分,让学生读了第4、5两自然段后,对课文插图进行具体描绘。学生凭着视觉感官,加上自己的积累与想象,展开描述,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较优美的语句,但缺乏灵动或情感。让学生说一说高尔基此时的感受,学生也大多凭着自己的感受,说高兴、快乐而已,对儿子的爱与思念的独特体验不能感知。细细想来,发现由于未先教“栽花”部分,学生对“高尔基的儿子小小年纪长途奔波,不怕辛苦忙着为父亲栽花,对父亲的深爱”还未了解,那高尔基赏花时因花引起的对儿子的思念,那种亲情也就不能很好感知了,情因文而生,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也就不能融情入境了。
3. 教师预设不够,未能及时深入引导。在教这一课前,我研读教材,总觉得这部分比较简单、浅显,语言自然明了,意思也较显露,围绕文本提几个问题,学生就能进入情境了,这种想法,使得我预设较简单,课堂气氛不活跃,致使交流中出现了迟疑、冷清的现象。面对这种情景时,还在预设的层面上徘徊,未能再深入引导,甚至直接道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接受,对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和境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开启,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思考,让我更深地懂得:教学不但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要多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才能更好地与文本交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思索,按照原来的教学目标,重新调整了这部分的教学。
一、 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空。教学这部分时,首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这样学生边读边想,以读促悟,也从整体上对父子间的亲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这里各个自然段时,及时进行朗读指导,例如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惊喜和赞美之情,第五自然段抓住“欣赏”“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多么像……”读出高尔基的骄傲、自豪和思念,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加深了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读书和感受,要为学生提供读的机会。
二、 调整教学顺序,先学“栽花”部分,后学“赏花”部分。这不仅是课文原来的叙述顺序,更重要的是这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生成规律。教学“栽花”时,可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读后体悟,然后讨论:高尔基的儿子为什么顾不上休息,忙着栽种各种鲜花?仅仅是觉得好玩吗?再指导朗读,这样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赏花”部分父亲被儿子真挚的感情所感动,那独特的高兴、自豪、思念之情就容易理解和感受了。
三、 适时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仍然可进行看图说话,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一想:这幅图上花儿有哪些颜色,姿态?看着、看着,你仿佛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展开想象进行描述。学了第五自然段后,还可练说: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想:。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和境中。或者在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后,引导学生说话:“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有利于加深对高尔基儿子举动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赏花”埋下伏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纱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