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35

[ 刘贤法 文选 ]   

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刘贤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短小精悍,蕴涵着美的意境、美的情思、美的画面和美的节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 树立审美观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审美观念也千差万别,美好的事物未必能引起人们普遍的美感。小学生年龄小,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意的讲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 解诗意,入诗境。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对词语和诗句的解读,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使其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坚持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学《石灰吟》,就应突出石灰不愿安居深山,勇于献身人间,甘愿牺牲,留下清白的高大形象。借以抒发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又如王冕的《墨梅》这首诗,应让学生理解墨梅的素净淡雅(绝无浓妆艳抹)的形象,寄寓着的诗人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 精讲读,品文情。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依赖于诵读的实践活动。如《锄禾》一诗,学生对诗的内容大都有所感知,在教学中,应重在诵读的指导,细细体会诗中所蕴含着的劳动之艰辛、成果之珍贵这一内涵,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美好情操。又如教学《梅花》一诗,通过诵读精讲、带领学生观赏梅花,使学生体会梅花斗寒抗雪英姿勃勃的品质,以及顽强的生命力,把学生的情感导向新的高度。从梅花的秉性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二、 陶冶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找准情感的基点,使学生激情满怀地学习,以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就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格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些写儿童的诗歌富有儿童所喜爱的童真童趣,还有亲切感人的意境,因此,古诗是小学最好的审美教材。要充分运用古诗教学,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
  (一) 感知形象美。教学《山行》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高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诗人又是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这不仅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 体味意境美。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情怀。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 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是教育的目的。它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赏析能力和再创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主要表现为美感的敏锐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一) 加强诵读,明确诗意。教学古诗时,要在范读、引读、齐读、默读、自由读、背诵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展示,激发兴趣和想象意境,做到“其义自见”,从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如教学韩愈的《早春》,要通过反复诵读启发引导,使学生准确地领悟到该诗表面上是写春天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吐露芬芳;其深层的意蕴却是一种价值观:万物巧拙不一,天赋各异,但只要各尽其能,就能显示出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要通过诵读,使学生明白:若是在白天,行船江上,纵情山水,或可暂时忘却人生坎坷旅途悲凄。可是在这万人归家的傍晚,诗人却停船于杳无人烟的江上,怎能不产生落魄江湖的哀愁和远离乡土的感叹呢?
  (二) 推敲语言,体验情感。古诗多数含蓄深刻、立意高远,其内涵不是一读就能理解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美的本质,领略美的底蕴,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和逻辑推理能力。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异乡”和“异客”这两个“异”字,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前“异”指的是他乡与故乡有别,包括文化习俗的差异。后“异”除了指在他乡做客之外,还有心理上、感情上,与当地人、与当朝者格格不入的意思,强化了孤独感,有力地反衬了思乡之情。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难以分离的境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总之,加强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锻炼起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探寻美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