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那么,这样的课堂生成如何激发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 质疑生成——借题发挥、大放异彩
语文课堂要善于抓住“质疑”点:学生边读边疑,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有机地、适时地引导学生质疑,不失分寸地答疑、解疑,更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因为精当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学生快捷地理解教材。让学生从疑窦顿生到恍然大悟,实现质的飞跃,才能让读者与文本更密切地对话,达到“物我相合”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样就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当然,学生的问题有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绝不可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而要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生动的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炽热的情感,或爱得深沉、或恨得深切、或悲得壮烈,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后生成的兴趣。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体会船长高大光辉的形象,我先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一位学生突然发难:“老师,您觉得,在这阴森恐怖的薄雾里,在迅速沉没的舰桥上,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面对死神的来临,难道他真的不怕吗?他在离开人世的一刹那间没有一点留恋吗?” 我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霎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欲擒故纵,先让大家思考三分钟,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设身处地地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一个个说得真切感人。有的说:“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和生病的老母亲,他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向远在他乡的亲人作最后的告别……”有的说:“他想到了平时与自己在一起工作的最亲密的同事,他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在为他们将来的命运默默祝福……”有的说:“他想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走过的道路,几多辛酸和坎坷……”听着这些沉重的感伤的语言,看看同学们沉浸在预设的情境中,感受着这个伟大的灵魂。教师无需过多地点拨,生成带来的是美的精彩。
二、 空白探究生成——预设弹性、拓宽思维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中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合作沟通的弹性、交流对话的弹性、个性感悟的弹性。这是因为教学设计是主观的静态预设,而教学实施则是客观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是成功施教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变因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实行弹性设计。要把握即时性教学契机,根据课文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将教学引发开去,从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保障。叶澜教授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强调“生成”,先要解决好“预设”。不能因为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在预设的情境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拓宽学生视野。
《三袋麦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叙事散文,在师生共同品析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做法时,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小猪好吃懒做,小牛节俭,小猴的方法最好。此处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有没有比小猴更好的方法?”学生果然有妙招,这不,凝聚着智慧的创意迸发出来了:(1) 把这袋麦子卖了买各种好吃的,这样就不单是吃面粉做的食物了。(2) 吃一半种一半,今年有得吃,以后年年都有得吃。(3) 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今年吃,一份种在地里,一份换其他好吃的……
“那么,比较一下你们的创意,谁的办法最可取呢?”我继续追问。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结论竟然极为一致:第三种方法。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妙招”其实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不对称交流所形成的空白。由于教者的机智,巧妙的预设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拓宽了思维,收到了预料之外的好效果。
三、 偶发事件生成——即兴创造、化险为夷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如果处理得好,能使教学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有趣的一节课》的作文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学生有的把目光投向麻雀,有的发出了抓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书本驱赶麻雀……我没有制止学生,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回忆刚才麻雀在教室时老师、同学的神态、语言、动作,麻雀的反应,写下这节课发生的事,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类偶发事件,如果坦然处之,并把它作为宝贵资源加以珍惜利用,就能化险为夷而绝处逢生。
四、 感悟生成——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我执教《在大海中永生》的片段:
(播放飞机盘旋在大海上空,向大海撒邓爷爷骨灰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邓小平爷爷的思想感情。)
师: 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现在你站在大海边悼念邓爷爷,你会对邓爷爷说什么?
生:(泪流满面地)邓爷爷啊,您怎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您看见了吗?香港、澳门已经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与大陆统一。
生:(深情地)敬爱的邓爷爷,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 不会忘记您提出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改革开放,所以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邓爷爷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
这些都是学生在欣赏、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诚恳的、感人的, 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 要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抓住学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资源, 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个新的体验过程, 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收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是丰富多彩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 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课堂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成的课堂中自由流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