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82

[ 沈跃秋 文选 ]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沈跃秋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作者写作意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从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中学习语言。小学一到六年级词汇量已相当丰富,句式表达多种多样,精彩句段比比皆是,但学生能灵活运用到作文中的词语、句子、语段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只是不分语境,生搬硬套,不伦不类。有一位语文老师曾对三十篇以《我爱我家》为题的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的词不超过二百个,成语、俗语很少见,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学过的语言材料,基本停
  滞在死记硬背式机械理解上,尚不具备自觉运用的能力。怎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我认为:
  
  一、 细心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无论是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他一切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又谈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作文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细心感悟语言。一篇文章,特别是语言优美的散文,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与用词的精当,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对课文的重点部分,关键词句要咬文嚼字,要细心品悟,领会用词的精妙。
  课文《三亚落日》语言清新活泼,描写优美,尤其是三、四自然段,作者抓住三亚落日的“变”,利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落的过程,凸现了三亚落日独特的美。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三亚落日像什么?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接着出示:三亚落日一会儿像_______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_______。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细读品味,互相交流。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写出三亚落日瑰丽的色彩。”“歪着、抖落、溅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三亚落日像一个孩童一样的快乐、淘气。”“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写出了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惊叹。”这样在细读感悟中培养了语感。
  
  二、 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认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单纯时开始注入这些诗书经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但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理解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自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由此可见,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句群乃至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们的语文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
  《烟台的海》一文以生动的笔触准确地描绘了烟台的海的独特景观,是一篇背诵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初步体悟到课文语言的精当优美,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描写一个季节的海,请一个学生背诵,然后出示“冬天……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天……高远……”作为提示,同时投影出示四个季节烟台的海的彩图,让学生把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背诵。在学生背诵之后,我又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收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积累,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
  
  三、 运用巩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语言,如果仅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么这些语言就会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的语言。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语言”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语言”。
  《詹天佑》一课读完后,用课件出示詹天佑铜像,引导学生:面对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阻挠、要挟、嘲笑、渺视、毅然、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高山深涧、赞叹不已。学生有的说:“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后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说:“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挑起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了,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使国人扬眉吐气。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语境中借助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这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过程。
  
  四、 迁移拓展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字、词、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的一些奥妙,引导学生把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运用到另一相似情境的词句或片段中去,是初学写作的不二法门,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创造的基础。
  教学《第一朵杏花》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一段时,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环节: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最能反映出春天的特点。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些动词?它们好在哪里呢?
  学生热烈讨论后得出结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许多区别于其它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一个季节,挑选几个有明显特征的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在运用中学习语言,语言才有魅力;感悟、积累、巩固、迁移,是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