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观摩学习,听课之后,和一些老师私下交流听课的感受,一些老师对课堂的评价,总让我产生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以错为对,以做秀为精彩,结果是,学习观摩之后,别人好的东西没领悟,而学回来的却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噱头。由此,再进一步联想到平时一些老师的评课发言,尽讲一些冠冕堂皇、不着边际的客套话。这些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听课、评课是学校校本教研重要的活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练就的基本功。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听课、评课呢?笔者以为,听好一节课,准确评价一节课,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而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教材的因素。比如说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下又设置两到三个板块,因此在设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必须考虑专题的要求,把目标放到专题下去考察,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正确高效地使用教材。反之,不能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就课文讲课文,就课文定目标,割裂单篇课文与专题、单元以及全册教材的联系,就很有可能使目标偏离方向,导致一节课全盘失败。二是学生的因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一节课目标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只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不致使目标忽高忽低,降低教学的效果。三是课标的因素。新课标强调“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训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考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切不可顾此而失彼。四是课型要求。一般意义上说,不同的课型教学目标设定是不一样的,同一教学内容,新授课有新授课的目标要求,复习课有复习课的目标要求,阅读课有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写作指导课有写作指导的目标要求。如果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充分考虑课型的要求,同样也会导致目标设置的失当,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说评价一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恰当是前提和基础,那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是关注目标达成度。就是教学设计所设定的目标,通过一堂课的实施最终是否能够圆满实现。而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写在纸上是一回事,课堂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造成设定的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效果“两张皮”。二是对课堂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和达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教学目标有预设但又不是完全可以预设的,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能否给予应有的关注并恰当地解决,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三是短期目标和长效目标的一致程度。通常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具体可感的,比如说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等,但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目标是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应该是我们听课、评课所应该关注的。
三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许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同一个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到同一个班级去实施,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分析探究其中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驾驭课堂能力的差异,但我想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教学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其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教学环节,两位教学理念完全不同的教师实施的效果,肯定会差异很大。譬如同样的一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高三复习课,一位教师从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病句入手,让学生进行集体诊断,查找原因,然后修改,再从具体的句子入手帮助学生归纳病句形成的原因,教给学生辨识病句的一般规律和修改的基本方法。而另一位教师只是从概念出发,大讲关于常见病句的几种类型,每种病句主要病因,从理论到理论进行一番分析之后,出示几组练习,让学生对照所讲理论进行验证。两位教师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前一位教师从能力立意出发,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着重训练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从知识本位出发,向学生传授有关病句的相关知识,即使学生将这些有关病句的知识掌握得都非常好,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然还会出现病句,对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帮助。所以,听一节课,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恰当、是否精彩,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而是要透过教学行为,看其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由此,我也进一步想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十分注重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但如何使校本教研更有实效,关键是把新课程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让自身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折射出新课程理论的光彩。
四要关注教学细节绽放出的精彩。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评价一节课时我们自然也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真正的一堂好课,不仅在教材处理、目标定位、课改理念、程序设计等大的方面要做得无可挑剔,即使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也都要下足工夫。一是课前课堂氛围的营造。一堂优秀的课大多有一个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师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启新一课的学习。二是妙趣横生的激趣导入。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怎么样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投身到学习的情境中去?一个巧妙精彩的导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的课堂都是非常讲究导语设计的。三是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我们常说一节好课就像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有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有起承转合,做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让一堂课给人一种衔接巧妙、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之感。四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恰当选择教学的媒体和手段,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这个方面我们既要努力避免教学手段过于传统陈旧,影响教学的效果,又要防止过分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因形式而伤害了内容。五是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所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励和关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应该是主角。以人为本,说到底,在课堂上要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时时处处对学生寄予期望,给予关爱。让爱心和真情倾注课堂从来都是教学的真谛。六是教师简洁精练的教学语言、恰到好处的点拨诱导和画龙点睛的评价。总之,正是各个细节的完美,才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当然,听一节课,评一节课,评价的标准和角度也许还有很多,但以上四个方面应该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和仔细研究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