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有争论,在课改的六年中,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加上大量的信息,使得许多教师感到茫然。相比课改前,教学手段是多了,但钻研教材少了,阅读课上的语文味少了,对教材的把握,特别对编者的意图把握不够。不少教师在开课前,30%以上的时间用来查阅网上的教案,40%以上的时间用来制作精美的课件,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时间不足30%,这实在有些本末倒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课要提高效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内容观,除了对文本特征与学生需要研究外,还要加强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是一篇很受教师青睐的课文,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或赛课时,均选择这一篇。上课前大多数老师找到了原文,补充了编者删掉的第一、二、三节,再加上深情的演唱,赢得学生的眼泪,也赢得了掌声,但如果静下心来细细想想编者为何要去掉原文中最打动人心的章节,而只留下大篇幅的歌谣、童谣,就会明白编者编写教材时的价值取向。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没有把“母爱”与“感恩”教育作为主线,只是想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体会文学作品对一个人成长的启迪,为孩童带来的身心愉悦,那份愉悦足以弥补物质生活的清苦。童谣、民谣、谜语所蕴涵的“精神食粮”——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编者的主要意图。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读出那份“愉快”,体会月光之美,母亲之圣洁,读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而不应该让学生眼泪婆娑。如果进行拓展阅读,就应该出示这位“煤矿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体会作者小时候学到的这些童谣、民谣对他未来发生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尽管日子清苦,但只要有双勤劳之手,心中充满对美好的向往,那么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同样,苏教版教材,《黄河的主人》也是一篇脍炙人口、深受教师喜欢的课文。《黄河的主人》原名《筏子》,是袁鹰先生早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删了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极有可能是讴歌以“艄公”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与黄河的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而根据苏教版教材编排的时代性,编者编这篇课文时,不应该是以“战胜黄河”“战胜自然”为价值取向的。长江、黄河是母亲河,在如今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黄河、长江不应该是简单的文字,更应该是一种文明与文化。
作家祁智在谈到这一课时指出,这里的主人不是主宰,黄河是母亲河,我们不能成为她的主宰,人不能主宰自然。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的工夫要放在书外,启发孩子去思索追溯黄河文明。明白黄河是中华文明起源地,黄河是母亲河,这是炎黄子孙情感的本质,这条感情线不能悖。那么,这里主人的意思就不是主宰,而是当家作主人,黄河的子孙,生生不息,成长繁衍。母亲是欣慰的,她欣慰地看到,包括艄公在内的人民群众可以当家作主人了。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更多地通过对黄河逐浪滔天的解读,来反衬艄公的沉着、冷静。以“孩子”战胜“母亲”为主线,以黄河的凶猛来突出艄公这个主人的光辉形象,显然与时代不符,与编者的意图不符。如果要突出“艄公”的形象,那只能引导学生去研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黄河的主人没有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不行的。艄公为什么具备这种素质,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这一堂课,给予学生更多的战胜困难、学会生存的教育。
苏教版教材入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背后蕴涵的情感的问题上,我们除了钻研教材外,还应对编者的意图多加以关注,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但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更应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编者的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教育研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