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85

[ 沈振农 文选 ]   

我教小学低年级习作的两点感想

◇ 沈振农

  教小学语文已经多年,回顾这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慨最深的当属习作教学这一块了。对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而言,作文是我最想教好,可也是最难教好的;对于那些孩子来说,作文是他们最想写好,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在习作教学这条路上,虽说走过不少弯路,但是总体上,我一直努力地让那些童心未泯的孩子乐于写习作。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程,那些孩子稚嫩的文字在我心中逐渐积淀,让我对小学习作教学和训练有了一点感想。在此谈两点:
  
  一、 尊重孩子的思维特征,鼓励孩子记“流水账”
  
  低年级的小学生,顾名思义,他们刚从幼稚园走出来,从“玩游戏启蒙”阶段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在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上,都处于很低的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孩子的抽象和逻辑思维并没有形成,他们思维的特征是“片段、零碎、跳跃和没有逻辑性”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世界在他们眼里不是完整连续的,而是碎片断裂的。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文字是孩子们表达思维的工具,有什么样的思维特征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形式。于是,当孩子们拿起笔来,用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思维、记录他们眼中的世界时,呈现出的文字自然就是断断断续、没有逻辑的。
  针对小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这种特征,我们在小学生写作教学和训练中,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写“流水账”。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本身就缺乏逻辑整体性,他们对事情的把握就是一段段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流水账”:用文字一点点记录下思维的片段,然后慢慢拼凑起来。当然,让学生写“流水账”作文并不是简单地把题目给孩子,让孩子像记账式地记录下来,然后上交。写“流水账”,具体应该做到: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写,教师在布置作文时不要有太多限制,不要先跟他们说要怎么写,不要怎么写,否则就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和手脚。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使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用语言文字去贴近生活,重要的是写,是乐意写,是写得多,写得勤快,而不是写出逻辑和布局。他们这个年龄,是培养写作兴趣的最重要阶段,“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这个阶段的写作教学和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发现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要让他们乐于动笔,乐于用笔记录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哪怕写出来的文字是简单而稚嫩的。比如,当他们有什么心事时,就动笔在纸上倾述;当他们遇到一点高兴的事情时就在纸上写,然后给家长看;他们会从纸上的文字和给父母老师看的故事中获得成就感,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乐意去写。
  另外,老师在评改的时候,要以什么作为第一标准呢?这个第一标准就是写得多,写得丰富(当然,字迹工整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写得好不好,不管逻辑思维严不严谨,要鼓励他们学会一点一滴地记录。在这点上很多老师反对学生写流水账,只要学生一写这种文章他们就在课堂上批评,在考卷上给低分。于是学生就不敢写,动笔时就会有很多犹豫,怕这样写不好、那样写不好。可是我们老师是否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他们大多只会记流水账,这几乎是他们能够动笔的唯一方式,而我们用成人的标准遏制了他们的方式,他们拿起笔时就无从下笔,就只能咬笔头。
  在这个问题上,我曾有过教训。以前在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刚开始写作,我没有给什么限制,他们倒是会吱吱呀呀地写一些,大体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当然,大多是以只言片语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我在看他们写的东西时,只能约略地感到他们所说的事情,但是我发现他们的文字中缺少内在逻辑和结构布局。我觉得那种记流水账的方式,没有丝毫逻辑,糟糕透顶了。后来,我在课上强调了几次,说这样的文章不好,得不了高分,我要求他们写作之前一定要思考,要构思布局写什么东西,要有个逻辑思路贯穿其中。可是,你猜结果怎样?后面的几次习作课上,我看到那些原来还能东一言西一语地写点东西的学生怎么都不下笔,一节习作课快过一半了,还是没写出东西来。我问他们怎么不写了,他们支支吾吾地说:“不知道怎么写,在想怎么写呢。”听到他们的回答,我顿了下。课后,我反思了他们前后写作状况的差别,反思我前几节课对他们提出的习作要求,并且参阅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论文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么小的孩子,他们的逻辑组织能力本来就弱,他们的思维本身就是零碎跳跃式的,而我要他们去谋篇布局,去思考怎么写,去要求他们的文章有逻辑,这不是强人所难吗?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就只能苦思冥想,苦咬笔头。因为逻辑和布局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难。而放眼现在的小学写作教学,许多老师也像我这样,用自己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去构思布局。这种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进行的写作教学方法,长期进行下去,他们就会感觉写作很枯燥、很难,于是写作就真的变成很难的事情了。
  因此,我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记“流水账”,让他们首先无阻碍地把生活留在大脑中的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哪怕记录是“记账般”断断续续的。作为老师,我们要认同他们的这种方式,要把这些文字当作学生练笔的成果来看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幼小心灵留下的稚嫩痕迹。这样就能养成他们对文字的亲切感,鼓励他们乐于拿起笔去写。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教小学生写作首先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作文,然后再引导他们动笔写,在这个“好作文”框架的引导下去动笔练习。这种做法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对于一个小学生,第一步还是要让他们乐于写,要让他们有手感,有动笔的习惯,有文字的积累,然后再告诉他们什么是好文章,慢慢引导他们写好文章。这样就能在写作的开始就能培养他们对文字和写作的亲切感,而不会产生排斥和畏难情绪,这点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其实,好的文章是在慢慢的写作过程中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就能写出好文章。在学生不断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地在自己使用文字的过程中感觉到怎么写更好,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与别人更好地沟通。
  好文章是在勤于动笔中磨练出来的。
  
  二、 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为考试服务的
  
  写作是为了什么?写作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为考试。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叶圣陶先生认为正确的作文观的树立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小学阶段是养成小朋友正确作文观的重要阶段,可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在给学生教作文时,常常很重视学生的作文分数,这样无形中给孩子形成这样的印象:作文有分数高低之别,是和考试挂钩的。这严重地扭曲了写作的本意。
  针对这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让孩子们形成正确而积极的习作观,要让他们认识到习作不是老师强迫他们写的,不是为了考试用的一种手段,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之间沟通表达的必需途径;要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时时离不开作文。
  如何让小学生形成这种正确的写作态度呢?除了老师在上课时言传身教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写作和他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亲切性和实在性。比如,可以定期举行“用文字沟通心灵”的活动:一个班级的小朋友分为几组,让他们不用声音语言,仅仅是通过纸条传达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沟通;还可以让孩子回家时和父母在纸上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上的琐事杂事,也可以是向家长反映自己的心情,等等。这样,小朋友通过在那些小小的纸片上写文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进行交流,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在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进行配合和鼓励,孩子就会发现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从而发现用笔写文字和生活是多么的亲密啊。这种做法不仅让他们体会到文字和生活的亲密性,发现作文本身是生活的有益组成部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组织日常语言词语的能力。我们看到有些小朋友,他们在口头表达时很好,但是让他们把口头说的东西写下来时,就卡住了,不知道怎么写。这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要通过经常有效的文字写作训练来弥补。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随身带小本子,随时记录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想。
  这些都是很好的让写作和生活融合的办法。通过这些途径,小朋友们会发现,文字是很有魅力的东西,写作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作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于是,慢慢地,作文将不再是那种需要费很大心思去谋篇布局的“大难事”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写文章不是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南小学]

我教小学低年级习作的两点感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