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发现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揣摩与探究的习惯,因此,便决定通过《落日的幻觉》这篇课文的教授,让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以读懂文本。
精读就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观念。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探究,甚至咬文嚼字,并结合文本加以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我认为精读并非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分析模式去阅读,从时代背景到作者介绍、分段分层、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一路下去。我的做法是:字字读到、捕捉要点、推敲琢磨、触类迁移,并力求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精读这四个要求。
第一步,先引导学生精读标题:“落日的幻觉”。我们捕捉到这五个字中要点是“幻觉”,而“落日”是来限制幻觉的,是落日的幻觉而不是其他的幻觉。然后请学生联想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幻觉。学生一下子就能想到“海市蜃楼”“筷子放到水里变弯”。为了帮助他们联想,我选取了几幅有关幻觉的图给学生辨认,有转动的大飞轮、图中的黑点、圆柱还是方柱等。对于这些幻觉,学生早已了解了光学原理。于是自然引出:为什么落日会有幻觉,会有哪些幻觉?
第二步,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两个问题:落日的幻觉有哪些,幻觉的成因是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很快找到幻觉有四个,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而第四至七段回答了幻觉的成因。捕捉到要点后,推敲剩余的第—和第三段。学生在抓关键词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第一段是以生活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样就快速地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且看出这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另外,还捕捉到本质是本文的说明要点。
第三步,就是精读文章的重点——第四至七段。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文,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很难看懂课文。所以,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在精读第四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假设老师是一个物理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天专门到一所小学组织小朋友们开展科普活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进行宣传。先请学生陪我一起朗读第四段。然后一起推导成因:散射→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强得多→长波光散射弱→长波光直射力强→能够穿透增厚大气层→而其中黄色、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强,所以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黄昏时空气中烟尘比清晨多,所以落日的颜色更深。捕捉完要点、推导结束后,引导学生推敲琢磨关键词,让学生找到文中特别重要的词句品味。因为小学生们年龄小,要想把知识讲明白,就一定要进行联想。例如用一个拳头和一个巴掌打人,肯定是拳头打人疼,因为集中比分散的力量更强大。这样就理清了第一个幻觉的成因。
剩下的第五至七段就由学生按照精读的要求来做一做科普宣传。在精读第六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课文中说落日应该是圆的,只不过看起来是扁的,那为什么在王维的《使至塞上》有这样一句描绘落日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呢?让学生探究一下这两句诗有没有问题,到底落日是圆还是扁。在精读第七段时,我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关于落日变大的问题,有人曾做过辩论。在《两小儿辩日》中就有“太阳变大”的问题,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那么太阳到底是日出日落时大还是日中时大呢?请学生作一次科学探究。经过讨论,学生弄清第六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线折射原理。而第七段在我的“光渗现象”与“背景衬托”的提示下,学生已讨论出了一些原理。
最后一步是总结与布置仿写第二段的作业。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若是不用精读方法,那么许多学生都读不懂文章。我们从五个方面(1. 作品感受:抓住标题,理解全文;2. 文意把握: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层次;3. 要点概括;4. 词句理解:分析重点段落,关键词帮助理解;5. 内容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积累,联系生活),按照四个要求(字字读到、捕捉要点、推敲琢磨、触类迁移)来精读这篇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后当同学们遇到读不懂的文字,不妨多试试精读。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