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29

[ 赵功文 文选 ]   

确定切入点,促进阅读教学

◇ 赵功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所占课时最多,所花精力最大,它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筛选信息的本领。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应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索实践,我总结出确定切入点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确定切入点,也就是在指导阅读时,确定一个进入课文的中心“点”,这个“点” 可以是文章的体裁特征、写作背景、写作要素,也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说明方法、 一个关键的词与句,还可以是作者的思路、观察的角度、时空的转移变换,以及巧妙的开头、含义深刻的结尾等等。只要能扣其一点,兼顾全篇,达到了解全文形式与内容的目的,都可以选为切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的说明文,可以通过以说明方法或说明顺序等为切入点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学习课文。《死海不死》可以抓住文章第四节“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语句“盐类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为切入点而前推后导。前推出:正因此使生物不生而人不下沉;后导出:也正因此死海的“昨天”一派荒凉,死海的“今天”焕发生机,死海的“明天”可能干涸。这样, 就使课文的内容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苏州园林》可按总体上的逻辑顺序,配合介绍“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的逻辑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来讲解,《故宫博物院》可以以空间顺序来分析。
  说明文如此,议论文亦如此。议论文中可以切入的点较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甚至于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含义深刻的语句等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如演讲词《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新增篇目, 其中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很多。若采取一段一段分析其语句所表达演讲者感情的传统教学方法,则须花费很长的时间,也使得学生感到只是理性的说教而无自己的实际参与,甚至陷入打“持久战”的境地。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状况,我确定了以对人物“睿智的微笑”的思考为切入点的教学安排。
  布置预习时就简单地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微笑,就是伏尔泰”“这是睿智的微笑”“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并思考为什么?
  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微笑的几种含义,然后要求读课文,思考这几种微笑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又表现了演讲者什么样的感情。师生通过分析讨论完成下面板书:
  
  这样,雨果强烈的爱憎感情,文章的主旨就较为明显地凸现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指导学生以人物的特征为理解雨果思想感情的切入点,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分析、领悟中来,解决一些“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也可以采用确定切入点的方法。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我确定的是以孔乙己人物描写角度的变化为切入点。
  一、 从“小伙计”的角度进行观察。阅读文章的前三节不难看出小伙计的特点“样子太傻”“专管温酒”“活泼不得”。连这样的一位十二岁的“小伙计”都能把孔乙己作为嘲笑的对象,可见孔乙己这个未中举的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何等低下,这也为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定了“基调”。
  二、 从颜色变化的角度写脸。孔乙己的脸色,出场是“青白”的,这是由于境况可悲,营养不良造成的;在人们嘲笑他偷书时,他“涨红了脸”,表明了他内心羞耻而脸上尚存血色;当人们揭开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伤疤时,他的脸色是“灰色”的, 是科举制度使他的心境完全变灰变暗;及至被打折腿后“黑而瘦”的脸色,更体现了他从内心到外形受到的迫害之深。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颜色一步步变深, 是他心灵受到伤害一步步加深的外在表现。
  三、 从畸形功能的角度写手。孔乙己本有一双“写得一手好字”的手,而他只能通过“排”四文大钱于穷酸中炫耀一下;只能“蘸”酒写四种“茴”字;只能用来“走路”等等。肉体的变形使他的手完全丧失了正常的功能。通过对切入点的讨论、分析, 具体地再现了一位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现代文的教学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同样也可以采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文中的一两个能统领全篇的句子为切入点,进而深入到课文的教与学中去。教《醉翁亭记》时,学生读过一两遍之后,不难回答出教师提出的切入点——本文表现出作者“乐”的心情。进一步指出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然后展示文章的整体结构:
  在这个图示指导下,再来局部选点,微观突破。在学生领会了作者的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字词,就能融会贯通,加深理解,也便于速记。我们也可以从上面“框架”中拆下一个“构件”来选点突破。
  如分析“太守宴”这一段文字,则可以问:用现在的话说,太守宴可以说是野炊,何以见得呢?学生很快会引用原句(“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回答,教师可有目的地确定重点词语予以释义, 并引导学生认识骈句的简单知识。再如分析有关“四时之景”的部分,让学生判别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语句,进而提问各写了四季的什么代表性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发而幽香、秀而繁阴、高洁、落,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释义练习或表现形式的讲解。
  这样,把字词的落实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词句,比机械记忆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
  切入点的确定,要注意切入点问题的浅显、具体,即从课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产生较为容易的感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切入点问题若过难过深,超出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就容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等答案的不良现象。相反,切入点问题若过易过浅,远远落后于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又会使一些水平较高的同学觉得太一般,就会无所事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准确地确定切入点是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主导的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稍动脑筋就能回答出来的切入点问题。
  实践证明,针对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若能够准确地确定不同的切入点,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点,即中心点。通过这个中心点进而掌握全文知识的过程,也即“顺藤摸瓜”的过程,教师不断地指点出新的“藤”,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必然兴致盎然地去摸“瓜”。因为这种方法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好动的特点、好胜的性格,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多年来,本人一直指导学生对切入点进行探究把握,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资料]
  ①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②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洪蓝中学]

确定切入点,促进阅读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