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91

[ 孙冬梅 文选 ]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艺术

◇ 孙冬梅

  语文课堂教学特别讲究首尾艺术。“导语”的巧妙设置,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但课堂教学的“结束语”也不可小觑。如果把语文整堂课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如一场“压轴戏”。虽然所用时间不多,有时甚至只是几句话,而恰恰是这几句话,却对这堂课的成功和完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毕思不断、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笔者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 概括总结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重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在教完全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可谓情真意切,作者感情的波涛在一桩桩往事的激荡下奔涌起伏。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主体部分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为明线组织材料,同时又以‘鲁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两线交融。结尾又在朴实的叙事中,加入昂扬的议论、深沉的抒情,让读者从中领会了藤野先生‘真诚热情,毫无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同时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也得到了完全体现。”这一结尾,旨在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的主要特色,钩玄提要,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 延伸拓展式
  
  文本解读完,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这样,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为学生介绍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联的课外资料,在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之余,还为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帮助。
  例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鲁达等人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趁势结语:“鲁提辖仅是一百零八将之一,要知后文详情,想要领略更多英雄好汉风采,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水浒传》全书。”像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新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整部经典,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 开拓发散式
  
  语文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到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也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对课文意义的挖掘上,而要点拨和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以便读出新的意义,引发新的见解。一篇课文讲到结束时,适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课文进行多维度发散,可求得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结束时问道:“假使于勒从美州发了横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一提问,诱导学生采用反向思维,读出了背离课文原意的另一面意思。但这种带有开拓性的积极的背离,正有助于学生正反对照,不仅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原意,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四、 悬念诱思式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一老师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这样设计课堂结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的结束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状态,诱导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 催人奋进式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既是课任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每每学习到文质兼美的课文时,笔者总是不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他们,感召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例如,学生学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胸中涌动着悲愤的感情波涛,都觉得自己也有要说的话。于是,我满怀激情地启发道:“的确,我们要向这位正直的、伟大的国际友人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但,我们每个人都忘不掉那段何等屈辱的历史,为什么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那些‘奴才们’能懦弱地旁观、‘迎接’这些暴徒们的抢劫?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作为21世纪的新中国少年要为中华崛起、振兴而努力拼搏,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感奋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 卒章深化式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有的文章由于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在重要的结尾处,口吐玫瑰,语义升华,进一步烘托意境,深化感情,会给学生留下更刻骨铭心的感受。
  如《记承天寺夜游》结束语:“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让我们领略风清月白的美景,还要我们感受到苏轼坦荡、旷达,从容面对苦难的人生魅力。我相信大家只要愿意,一定会努力寻找到生活中属于我们的美景,有一个如苏轼一样诗意的人生!”这则结语,点到精要处,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使文章精髓凝聚起来。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结束语方式,如检测巩固式、引趣存疑式、幽默生趣式、创设意境式等等。它们各有特色,但无论选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依据课文的内容、体裁和学生的特点而定,必须是整堂课和整篇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相信教师们只要用心、用智慧,就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课虽尽而意无穷的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