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我们常常为学生无从下笔犯难,为学生不乐于写作忧心。在这条路上,许多老师走得很艰辛,总想寻找一条捷径。前不久,按照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班班行”活动安排,我们走进了三(2)班,置身于欧阳怀香老师的习作课堂,无穷的愉悦之感从内心油然而生。
一、 游戏激情,引发创造欲望
师:你有想象力吗?(有)打开给我看,好吗?(生为难)
师:让我们做一个测试,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想象力啦!闭上你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家客厅里的东西放到你心灵的屏幕上。
(生自由地展开想象)
师:你们不在家,却可以看到客厅里的东西,这就是想象力。
师:想象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它就是把大脑里积存的东西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创出新的形象,并让它呈现在心灵的屏幕上。大脑中积累的东西越多,调动出来的速度越快,创出新形象越美,就说明你的想象力越丰富!
师:下面请大家凝神聚气,老师再测试一下大家的创造力。请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家中的客厅重新装修。就是把你想象到的画面重新组合,增加一些新的、别人想象不到的东西,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学生自由创造。片刻后,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具有童话色彩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师:同学们不但有想象力,而且还有创造力!一个人有了创造力就可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使我们的生活芬芳尽染。
[评析]“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强大的内驱力。”课一开始教者就紧扣“想象”,以“把你的想象力打开给我看”这一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进而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试之中,学生凝神聚气,兴味盎然。教者在课始即安排这样的游戏测试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热情,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后面的写作设置了伏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二、 品文明法,习得创作之道
师:台湾有个小朋友叫陈木城,有一次去山里玩,看到了好多奇妙的景象。后来,他把这些奇妙的景象,通过语言创作成了一首诗,这就是《走在山路上》。
(学生读文)
师:这首诗描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分别在哪些地方?
(生读后交流:云-转弯 鸟-下坡 树-垭口)
师:陈木城还有可能去了哪儿?(山顶、山腰、山脚、悬崖)可是在这首诗中,他只写了转弯处的云、下坡的鸟和垭口的树,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景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是呀,写一篇文章就要从众多内容中选出印象最深的来写才能生动,这就叫选材。材料选得好,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吸引人。
师:那么作者还和这些景物进行了怎样的对话?读读二、三、四自然段,相信你们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画面。
(学生读文后引导交流)
生1:我的眼前出了美丽的白云,开始是一朵,一会儿就像大海一样。
生2:我知道这叫云海。我去过庐山,那里的云海刚开始还是一朵,一会儿就弥漫开来,非常壮观。
生3:我看到了垭口的那棵树很古老。小鸟很可爱,也很快乐。它们在山林中唱歌、舞蹈,把松果都摇落了。
生4:那是因为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所以小鸟拍动翅膀,果子就会掉下来。
师:小作者看到的是顷刻间弥漫山谷的云海,在树上快乐地唱歌、舞蹈的小鸟和一棵千年老树。
师:当时,陈木城看到这些景物真的会跟它们对话吗?这样写,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生1:这些景物很可爱,很美,陈木城当时很想跟它们交谈。
生2:这是作者的想象。
生3:作者想象很丰富,把云和鸟当作人来写,这样写我觉得很有趣。
生4:我觉得作者用对话的形式去写,比我们平时直接描写景物有趣、生动,读起来也觉得很好听。
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同学们脑海中清晰地出现了云、鸟、树这些景物的画面。还感觉到作者把景物当作人去写,人和景的对话赋予了景物以人的灵性。这样的诗歌让我们读来感到妙趣横生。
[评析]崔峦老师说,“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作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无济于事的。”作文的材料犹如做饭的米,米的品种越精良,做出来的饭越香,越能咀嚼出滋味。因此,惟有引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范文重点段落,悟出习作之法,才是教者的聪明之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全诗后,教者耐心地引导学生赏读诗歌中的美丽意象,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写一篇文章要从众多内容中选出印象最深的、令自己感动的内容。材料选好后要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具体描绘景物的特点,还可以把物当作人去写,赋予景物以人的灵性,这样,文章才会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初始阶段精要得当地渗透了“选材”和“生动形象写具体”等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了有效引领。
三、 引导仿创,书写创编成果
师:一段儿时的经历,令陈木城如此开心,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所以写出了如此美妙、有趣的诗行。
其实,你们也可以,想试试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出游时难忘的情景。
出示:在( )广场上/我遇到( )。/我问它,你( )?它说( ),/你能告诉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眼看着( )。
师:大家如果把它填好,就是一首很不错的诗!打开你们头脑中的材料库去试试吧!
(学生创作、汇报。补充的诗句缺少趣味和主题,比较平白)
师:想知道老师大脑里是怎么想的吗?
在(镇淮楼)广场上,/我遇到(一只大黑熊)。/我问它,你(家在哪里)?/它说(我家在大森林里),/你能告诉我(森林怎么没有了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眼看着他(孤独地越走越远)。
师:我从你们的眼睛里读出了缕缕忧伤,听了老师的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大黑熊无家可归很可怜。
生2:我想到地球被污染了,许多动物和大黑熊一样都无家可归。
师:这是一首关于环保的诗歌。诗歌是有生命的,你让它富有童趣,它就会让人们感到快乐;你赋予它环保的主题,它就会让我们深刻反思。如果我们填不同的内容,诗歌就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来。每一个同学都是语言的主人,让我们把思维打开,晒晒太阳,学会想象和创造。
(学生小组讨论、填空、汇报。片刻后,一首首精彩的诗歌呈现在我们眼前)
生1:在(街道旁边)的一颗大树上,/我看到(一只麻雀凄惨地叫着)。/我问它,(你怎么啦?)/它说,(我的爸爸妈妈都被淘气的小学生用弹弓打死了,我很害怕),/你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眼看着它(无助地飞走了)。
生2:在(热闹非凡)的广场上,/我遇到(一位愁容满面的老奶奶)。/我问她,(您有什么心事吗?)/她说,(我不能跟儿女们住在一起,我很孤独。)/你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眼看着她(孤零零地越走越远)。
生3:在(热闹的漕运)广场上,/我看到(一群小伙伴穿着溜冰鞋快乐地飞着)。/我问他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不管你们吗?)/他们说,(作业完成后,时间就是我们自己安排了。怎么?你们家不行啊?)/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眼看着(他们又飞一般地在人群中自由地穿行。)
[评析]叶圣陶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教学要遵循从说到写、从仿到创的原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仿创尤为重要。如果仅凭他们的兴趣和头脑中仅有的材抖,没有具体的方法引领,学生的作文可能无章法可循。“下笔为文,必先有意。”从这个教学环节看出学生刚开始的仿创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文字所表述的只是大脑中闪过的画面表性的内容。欲使表性升华为感性,教师以自创的立意极高的童话诗去引领学生赋予诗歌以童趣和主题。学生顿悟:只有学会想象和创造,只有用心灵与难忘的景物中的特殊“人物”进行对话,诗歌才有生命力,才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才更有可读性。此时师生、生生间合作交流,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唤醒。一串串精彩的诗行在他们的笔下恣意流淌。全体同学共享智慧、共享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这一刻,他们的人生得以启悟,生命得以彰显。
[思考]
作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想方设法帮学生先找“米”,这米从何来?首先从学生生活入手。对于学生而言,课内、课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事都是写作极好的素材。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其次,教师要有开发的意识,没有“米”就得“种水稻”。要根据习作训练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娱体育、读书朗诵、调查走访、亲近自然、爱心行动等,每一项成功的活动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打下烙印;一本好书、一篇文章、一个故事都能给心灵以滋养,都是指导学生创作的优质资源。再者,教师还要学会嫁接。“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真情互动”“超级女生”“大家”这些节目充分闪现了人性的果敢、善良、智慧、毅力和责任。如果教师能对这些节目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并适时将其搬进课堂,定能触及学生灵魂深处,那时,何愁学生无话可写?其实,像欧阳老师呈现的美丽的风景天天都能有,就看我们是否真的用心。有米就有可能嗅到饭香,觅着园林就能观赏到怡人的春色!
附:教学内容《走在山路上》
和爸爸一起走在山路上,
沿着白云聚散的山谷,
我们一步一步走入山的深处。
在一个转弯的地方,
我们遇到一朵云,
一朵白色的云。
我问他:你看过海吗?
他便把山谷里填满,
露出的几座山峰像岛屿,
啊!我们看见波涛汹涌的云海了!
在一个下坡的地方,
我们遇见了一只鸟,
一只爱唱歌的山雀。
我问他:你知道秋天来了吗?
他拍动翅膀,摇落一颗果子,
啊!树林下竟是满地的松果!
走过一段陡坡,
在垭口上,
我们遇到了一棵又高又大树,
抬头仰望——
我们十个人手拉着手也抱不住的树,
它把整个天空通通遮住。
爸爸说:面对一棵千年的老神木,
我跟你一样都只是一个小孩子。
走在长长的山路,
上坡、下坡,或是一个转弯处,
一朵云,一棵树,或是一只松鼠,
会突然出来向我们打个招呼,
那美丽的身影,
都蕴藏在这绿色的山谷!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