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构成因素,阅读也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教材延伸至读本,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办法。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修教材与读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虽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却又互相参照,相互呼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必修教材和读本有机融合,以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
一、 读本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有些入选课本的经典之作篇幅很长,必修教材不可能全文收录,只能节选,选取那些浓墨重彩、内涵丰富的精彩部分,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都只能窥豹一斑的不足,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而读本恰恰就弥补了这种遗憾。譬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珍爱生命》选入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只是前半部分,而在配套的读本当中,就补充了《我与地坛》的后半部分,教师在教授完必修文本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读本的后半部分,这样学生对作品就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二、 读本是对必修教材的拓展。必修教材人文专题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由于篇幅所限,入选的文本只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组文章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专题的内涵进行阐述。然而专题每一方面内涵也是颇为丰富的,需要有相关的文本对该方面的内涵进行扩张拓展,但这在必修教材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通过读本中相关的文章来实现。譬如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板块《体悟人生》的《十八岁及其他》,表现父辈对孩子的深情倾诉,文本篇幅有限,表现内容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内容情感上进行拓展。而读本上“献给成长”专题则提供了三篇文章,供学生感悟父辈的煞费苦心,感受父辈的深沉之爱,扩张了学生心灵的领地,拓展了学生情感的天空。
三、 读本是对必修教材的深化。前面我们谈了读本要选取不同类型的文章来拓展专题的主题,这是指拓展专题内涵的广度。笔者以为仅仅拓展广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挖掘专题内涵的深度。读本恰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体验。譬如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中的几篇文章尽管构思不同,手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那就是游子思乡,因此我们可以说几篇文章的思考基本上在同一情感层面上(《乡土情结》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而读本则提供了《何以为家》《永远的记忆》《故乡的诗情》三个专题,从家的内涵、故乡的风物以及对故乡的咏叹三个层面对故乡作了深刻的阐释,学生阅读后就会感受到故园情之深沉、之浓烈。
以上我们分析了必修教材和读本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使用必修教材和读本,特别是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使“教读两本” 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概括为四种方法:
其一、 举一反三。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思想,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主旨。教本和读本同一个专题选的几篇文章,可能和这种主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阅读时有共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就有必要深化主题,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去阅读读本。如必修五教材选录了《庄子》中的《逍遥游》,而《读本》选《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 “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消极,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去发掘文中蕴藏的庄子的思想,从而对庄子散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二、 比较性格。在新教材中,罗列了一批具有聪明才智、犀利口才、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历史人物,如勇纾国难、劝退秦伯的烛之武,机智勇敢、廷叱秦王的蔺相如,历经九死一生、始终心系南方的文天祥等。完成教材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在完成《五人墓碑记》的教学后,要求学生阅读《谭嗣同》,分析比较文中人物性格的异同,苏州五个普通市民在大义面前,不顾生死,使得奸党的阴谋难于猝发;谭嗣同立志变革,在生和死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戊戌变法。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其三、 丰富形象。孔子是人师也是经师。在教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当仁不让”、在“仁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课外阅读上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然后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作文,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这样我们既可以看到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又能看到他“循循善诱”的另一面。原来圣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面性的。
其四、 把握要点。概括文章要点必须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辨析和把握要点的能力。教材中选编了苏洵的《六国论》,文中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警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读本中收录了苏辙和苏轼的《六国论》。三人都对六国灭亡这一史实发表议论,但角度不同:苏洵指出六国因为贿赂秦国而灭亡,以此来讽刺北宋对契丹西夏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苏辙则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灭亡是咎由自取;苏轼强调了“士”的作用,认为六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情感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较好地开发读本的价值。
新教材之新,我的理解有两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相当部分文章是新增的,课本读本都是这样;二是编者理念靠前,道德说教减少,而人文因素增加。总之,现行这套教材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以往教材所不可比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