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旧日的时光》——这首诗的诗题就可以触动人们的心弦,也许,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朋友,难忘友情。本诗的主题容易把握,但如何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我想应从诵读开始。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把指导诵读作为学习诗歌的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情境设置: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悠扬的歌声配以精美的黑白画面,不由让人想起那些逝去的岁月)
师:这首久唱不衰的歌改编自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旧日的时光》。彭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而成此诗,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是一种滞销货,现在喜欢读诗的青年不多,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对文学趣味的培养帮助很大。
二、 品读诗歌
目的: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朗读诗歌第一节)
(生1读)
师:请同学对生1的朗读进行评价。
生2:把老朋友、旧时光遗忘,不放在心上,我觉得语气里好像有点责备,而生1没有读出这种语气。
师:你把握得比较准确,有一点责备语气正说明他们的感情深厚和不同寻常。诗人用“难道就该”两个问句的形式激起对往日友情的回忆,朋友重逢,互相倾诉,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泻而出。反问句一般起强调突出的作用,这里要加重语气吗?
生2:我认为“难道就该”应该轻读,尤其是“老朋友”要读出一种温馨缠绵的感觉。
师:很好。我们再请生1朗读一遍,注意情感的把握。
(生1再读,集体朗读)
师:第1节后的“副歌”,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
指名朗读。
生3朗读“副歌”。
师:他读得如何?
生4:我认为生3的感情应该更炽烈些,因为诗人为永存的友谊,为逝去的时光建议朋友高高举起酒杯,这样就使感情的抒发有了特定的现场气氛,诗人的感情是喷薄而出的。
生5:我觉得还要注意重读,如“干一杯友谊之酒”,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诗人浓烈的情感。而且“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为了”后面要停顿,这样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领悟了诗人燃烧的激情。
学生再次诵读。
师:诗歌第二节通过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动作,把真诚浓烈的友情渲染出来。生6你怎样读才能把这浓得化不开的友情表现出来?
生6:语调高昂要读出豪迈之情,另外还要注意重音,如:“你准会把一大杯喝尽”的“尽”,“我也会把我的喝光”的“光”,“干一杯友谊之酒”的“干”。
师:对,韵脚可以读得重一些。还要注意节奏。
(学生朗读,自读三、四两节)
师: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
生7:这两节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与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
师:通过什么表达情感?
生7:那时,他们曾经漫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和落日中欢歌笑语。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画出这幅美丽、温馨的图景,试回到自己快乐的童年,感受诗人心灵深处的纯净与愉悦。
师:生7你来描绘一下心中的画面。
生7:两个天真的少年时而奔跑在山花烂漫的田野中,口齿噙香,互相追逐嘻戏着,身影时隐时现;时而又在山谷中漫步诉说着心事,分享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身边小溪淙淙流过,笑语与溪水的叮咚声相应和,哪管暮鼓与晨钟。
师:生7从色、声、形、味等方面再现了当时的意境。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欢快的情感?
生8:语调应当舒缓些、轻柔些。
师:要读出沉醉与向往之情,注意停顿“自从/那旧日的时光”。这两节中朗读的语调有起伏吗?
生8:有。因为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直到精疲力竭。而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经常相见,所以第四节“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自从那旧日的时光”这两句应该读得低沉些,以表现出无奈的沉重。
指名朗读。
集体朗读。
师:诗歌读到这里,我们油然产生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和波折。虽然“万里跋涉”“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但是时空的阻隔并没有使友情黯淡褪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9:因为第5节,诗人又回到开头歌唱友谊的气氛中,建议朋友们举杯祝福,祝朋友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我们感到他们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真诚的友谊让人为之陶醉。怎么读?
生10:既然是放声歌唱,我认为语调要昂扬,饱含深情;“干一杯友谊之酒”要重读。
指名朗读。
集体朗读。
师:《旧日的时光》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诗歌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也是用这种写法?
生11:《秦风·无衣》。
师:这种手法回环往复,使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三、 小结
这首诗语言朴实清新,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以要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的情感,得到美的熏染。
【教学反思】
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巧,而这种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它的运用受制于读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声音语调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在启发下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悟读文本,首先应该是对诗歌内容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这也是我进行诵读教学的初衷。
当然这堂课的诵读指导只停留在浮浅的表面而不是深入的探究,肯定还有很多失误与疏漏,有待补充更正。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