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优秀蒙学传统运用于当代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是由南京市外国语学校谢嗣极老师主持的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在课题立项之前,课题组成员已经搜集了常见的蒙学教材,为研究作了初步准备。他们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蒙学研究的现状,发现前人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作为一线教师,他们侧重于实践,即把优秀的蒙学传统运用于当代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之后,他们从教材、教法、在今天的教学中运用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研究教材和教法,是为了更好地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实践。这四篇文章,是他们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包括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蒙学的德育功能三个方面。
背诵是传统蒙学教学中最常用、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可是这一传统现在几乎被完全抛弃了,语文教学改革与继承并不矛盾,今天继承传统蒙学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 蒙学教学中的背诵传统及其所受的批评
背诵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从南朝周嗣兴所编《千字文》时代算起,背诵的教学方法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较《千字文》更早的汉元帝时的蒙童识字课本《急救篇》,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从其短句和韵言的特点可以推知,那时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重背诵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
蒙学注重背诵,少讲甚至不讲,这样的教学方法,颇受批评。清人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近人对传统的背诵方法批评最多的是,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虽然“光绪中叶之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浪潮,蒙学教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光绪末年,就正式把以前的作法完全废弃了”(张志公《传统蒙学教育初探》);但这种教学方法余韵,仍在现代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存在着,直至新式学校遍及城乡,人们在反对旧式教育中封建思想内容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诵读方法;后经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红领巾教学法”,从此之后分析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背诵。张志公先生分析说:“当时之所以彻底抛弃传统语文教育的办法,有一条理论上的根据,那就是,对儿童进行语文教育,要符合儿童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张志公《传统蒙学教育初探》)
尽管如此,传统的背诵方法,并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绝迹,据报导,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私塾——湖南平江五峰私塾,直到2003年才闭馆,在五峰私塾,主要是学古文、习书法、练写作和做对联。古文内容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六言杂字》《幼学琼林》等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背诵,上新课时,先生先领读两遍,再给学生讲解一遍,然后让他们去熟读背诵。背诵的教学方法既然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对其作简单的否定,需要科学地分析。
二、 背诵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其科学合理的因素
蒙学教育重背诵,有没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能仅听后人的主观臆说,要听听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胡适说:“我虽不曾读《三字经》等书,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这本书后面的七言句子,如‘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当时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却常常嘴上爱念着玩,大概也是因为喜欢那些重字双声的缘故。”(《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22页)
童年时代恨透了家塾的蒋梦麟甚至说:“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我要放把火烧了它!”但他后来却说:“在老式私塾里死背书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事的指南针。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一切守旧成风,行为准则也很少变化。因此我觉得我国老式的教学方法似乎也足以应付当时的实际所需。”(蒋梦麟著《西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2页)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三点:其一,因为音乐性强,能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其二,背起来也并不困难,胡适听听别人背,就能背其中一部分;其三,当时不懂,以后就懂了,甚至还可以从中找到立身处事的指南针。胡适和蒋梦麟都是教育家,他们的回忆可以给我们今天评价背诵这种教学方法一定的启发。
其实早有人注意到了蒙学阶段采用背诵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清人陆世仪《论小学》中所说:“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这里对儿童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只要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小学和初中时背的诗词、文章,多能记住,而大学时背的多半不久就忘了。这足以证明蒙学注重背诵是与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吻合的。为了让学生乐背易背,蒙学教材都编成三言、四言的韵语。因其句子短,音乐性强,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增添了背诵的乐趣。现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传统蒙学中背诵的方法,呼庆伟认为:“儿童少年时期,是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蒙养阶段的教育在知识教学上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呼庆伟著《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可见对于背诵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完全把它排斥在现代语文教学之外。
三、 今天背诵还有什么意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能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还能积蓄词汇,学习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又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必须在孩提时代,把那些具有临界年龄性质的东西教授给儿童,为他们奠定一个将来大发展的坚实基础。”(呼庆伟著《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可见背诵有三大意义:锻炼记忆力、加强语感、奠定基础。后两种容易理解,这里只谈锻炼记忆力。
记忆能力的强弱,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的锻炼。这一点不难理解,体操运动员的肌肉,在他们成为体操运动员之前,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发达的肌肉是后天锻炼的结果。超强的记忆能力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实现的。这有科学依据,据研究,下列方法可以锻炼并提高记忆力:
1. 注意集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
2. 视听结合。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功能,能强化记忆,这对记忆效率的提高要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3. 过度学习。对学习材料多读几遍,可以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4. 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能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
5. 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的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记得更牢。
背诵就具有以上五种特点。背诵,必先大声诵读,要求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读错一字,这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背诵本身就是视听结合的学习活动。能准确熟练地背诵一段文字,必须反复诵读,多次背诵,这就实现了上述三到五条所说的要求。
背诵,除了可以锻炼记忆力、加强语感、奠定基础之外,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以陶冶品格,涵养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意义因其潜移默化,没有明显的实用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对于背诵,我们今天过分强调其过程苦,批评其方法死,指责其内容深,而事实并不尽然。胡适就“嘴上爱念着玩”,“玩”说明有乐趣。蒋梦麟说:“《三字经》,每句三个字,而且是押韵的,因此小孩子记起来比较容易。”(蒋梦麟著《西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0页))对于内容,许多过来人都有相同的体会:“小时不懂,大了就懂。”这就是反刍。其实我们今天所谓懂的东西,未必真懂,或未必全懂,所以才有书要常读常新这一说。从这一点说,不能以小学生不懂来反对背诵。
一个民族,如果文化素养(我说的是文化素养而不是文凭)高了,那么这个民族就是文明的民族而不是野蛮的民族。一个文明的民族,其社会成员是讲礼的,守法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在和谐的社会,鸡鸣狗盗之徒、贪赃枉法之辈、蝇营狗苟之事就会少得多,甚至绝迹。
如今,读书学习过分重功利。有人也许会因如今电脑搜索功能强大,而反对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其实,如果你胸无点墨,也不知如何搜索。背诵,不能只从实用,还应该从更高的文化意义上去思考。
四、 今天的语文课上如何背诵
今天的学生读书少,背诵的诗文更少,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事实。江苏高考说明,所列建议背诵的古诗文,初、高中阶段加起来仅有64篇,除去加“*”号的,即“本年度”不考的,还剩39篇,在目前应试的背景下,“本年度”不考,当然就不背,这样,从初中到高中,六年时间,诗文加起来(其中多数是诗,文也很短)只要求背39篇,平均每年6.5篇,就是这样少得可怜的数量,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背完,每年高考的默写得分就是明证。所以今天的学生写作,言之无文就不足为怪了。
语文教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帮助学生背诵更多经典诗文。蒙学背诵强调口到,“所谓口到就是把一段书高声朗诵几百遍,使得句子脱口而出,这样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蒋梦麟著《西潮》,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2页)今天的学生当然不能照抄蒙学教学的背诵方法,让学生一段书高声朗诵几百遍,科学而高效的方法应该是熟读和理解相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下几步:
1. 对照注释阅读文本,然后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学生初步做到对文本字面上的懂。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要比不理解的背诵容易得多。
2. 放声朗读文本,读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样既可培养语感,也能收到“减轻记忆的负担”之效。
3. 自背或同学间互背,标出背不出的地方。一篇文章,学生背诵时卡壳的地方往往是共同的。如《六国论》,学生背诵时到以下几处便卡壳(句后括号内是紧接上文的句子):
①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 帮助学生分析背诵时卡壳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上述三处,经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1)从结构上来看,两个不同层次的结合处。如①处,是由全文的论点,过渡到论证。证明诸侯失去土地的原因,主要不在战,而在“赂”。
(2)从内容上来看,是事件发展逻辑的推进一层处。如②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对前文分析“赂”的危害性的总结,对应的是前文的“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到“此言得之”,是“赂秦而力亏”的必然结果,对应的是前文的“破灭之道”。
(3)从论证逻辑上看,是进一步分析使论证更加严密处。如③处,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惜其用武不终也”,是分别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三个国家的灭亡和其他三国有所不同,它们没有直接“赂”秦,属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情况。接下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是进一步分析燕、赵灭亡,还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经这样分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这一观点更为严密而有说服力。
5. 分析背不出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以上几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一篇议论文而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各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理清文章逻辑关系,是提高背诵效率的关键。教学的实践证明以上指导是有成效的。
6. 启发帮助学生寻找有助于背诵的线索。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三十六年”,这一段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来写的,首先是“妃嫔媵嫱”“为秦宫人”,然后是“妃嫔媵嫱”在宫中的生活情况,先写梳妆,接着写梳妆的目的——而望幸焉,最后是结果——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写梳妆用的一串排比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学生背诵时或丢或乱,这时需要告诉学生两点。第一,每个分句的前后两句之间,类似于谜面和谜底的关系,如“明星荧荧”是比喻,像是谜面,“开妆镜也”,是谜底。第二,这一串句子是按照女子梳妆的过程写的:开镜—梳洗—倒水—熏香。再如,“奈何取之尽锱铢……可怜焦土”,先指导学生把这一段可分为三个语意段:“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一个语意段,这是承上一句“秦爱纷奢”。“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为一个语意段,这是形象说明“用之如泥沙”。最后一个语意段,是结果。而其中的第二个语意段,学生背诵时最困难。而这一段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周身之帛缕”,是按房屋建造的顺序写的:先立柱,次在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钉椽,最后在椽上铺瓦。为了形象,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房屋结构图,这样指导之后学生背诵就轻松了好多。
其实无论什么文体都可以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旦这个关系找到了,指导学生背诵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背诵是优秀的蒙学教学传统,这一传统在今天不应该完全抛弃,当然我们今天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传统蒙学教学中的背诵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作合理而科学的改进。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在今天也是有价值的,如果能将传统的背诵方法,经适当改进后,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南京外国语学校;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