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77

[ 吕 赟 文选 ]   

向藤野先生学习批评艺术

◇ 吕 赟

  众所周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当然,我们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批评入情、入理、入耳,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并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规范其言行,净化其心灵呢?在这方面,藤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鲁迅一生只写过自己的三位老师: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日本仙台医专的藤野先生。而这三位老师中,最令鲁迅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这是何缘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如何帮助鲁迅纠正血管图的吧:
  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鲁迅《藤野先生》)
  我们细细品读藤野先生的这段话之后,不难发现他那高超的批评艺术。
  首先,藤野先生在发现了鲁迅的错误(显然,鲁迅的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上课未认真听讲、未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所致)之后,并没有当众批评,而是将鲁迅先生叫到自己的研究室里,进行个别交流。是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那样会让他们觉得有失面子而难堪,自然就会从心底排斥教师的批评,从而也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也就谈不上改正了。可见,批评学生时,我们应当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形,把握好批评的适宜时机,安排好批评的最佳场所,单独与其进行交流,即所谓的“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其次,藤野先生看到鲁迅画错的血管图,没有大发脾气,没有对其进行暴风骤雨式的严厉训斥,而是采用了和蔼的语气。的确,我们批评的目的只是使对方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而不是去贬抑他的尊严。因此要想批评取得效果,就绝不能与学生的自尊心相对抗,自然也就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因此,只有像藤野先生那样,和蔼可亲,待人以诚,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障碍,消除其疑惧心理,拉近彼此间的心距,创造一种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良好氛围,从而使犯错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收到批评的教育效果。
  其三,藤野先生在批评鲁迅时首先肯定了其错误中的“亮点”——“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这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教育佳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陶行知在批评王友时先肯定其准时、尊重师长、正直等优点)。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一下子打消抵触情绪。接着,藤野先生再和气地指出错误的实质——“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试问,这样一来,给犯错学生一个台阶下,学生又怎么可能不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呢?
  其四,藤野先生还亲自示范,让鲁迅先生明白应当如何改正,即文中的“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的确,我们对学生的批评,不仅要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让其明白改正的方法。藤野先生亲自代劳,将鲁迅原先所画血管图中的错误订正,同时辅以谆谆告诫——“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如此一来,自然就能使自己的批评更能从情感深处、思想深处赢得学生的真心接受,其育人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是呀,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应当致力于使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笔者由衷地敬佩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和鲁迅(1904年赴仙台医专求学,两年后弃医从文)师生一场仅仅两年的时间,而二十年后鲁迅先生竟然能对昔日相处的情景记忆犹新(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且在临逝世之前还念念不忘。恐怕,这一定和藤野先生高超的育人艺术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实验小学]

向藤野先生学习批评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