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凡接触到古诗文者,必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灵受到熏染,情操得到陶冶,这一点,我们的中学生也不会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赏析古诗词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诵中、在美的诗情画意里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辞藻美、情感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经济至上、节奏紧迫,学生情感流失、价值观偏颇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是当务之急。而挖掘古诗文中的思想内涵、情感底蕴,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品德教育,又是诗词教学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章中都蕴含着哪些美好的情感品德呢?
其一:仁爱之心。这是中华传统美好情感品德中最具亮色的部分。仁,以爱人为核心,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范畴。这种主流道德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亲亲、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大家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教材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均闪烁着这种美好情感品德的光芒。
其二:精忠报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期诗人屈原,虽屡遭排挤冷落,但仍一心报国,甘愿与祖国共存亡;《木兰词》里的花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南宋诗人陆游,年近七旬,“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辞官后仍念念不忘杀敌立功,常常“醉里挑灯看剑”,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课文中这些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和“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卫国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吟诵这些诗句,学生可以体会和领略到诗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三:忧国伤时。诗人们以一颗炽热的心,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在《泊秦淮》中写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沉迷于糜烂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如今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诗人借题发挥,实际讥讽的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或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因国破家亡、离乱伤痛的内心痛楚。或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自己身上的衣服单薄得可怜,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也要盼望自己的炭能卖个好价钱,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或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龚自珍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喻自己虽辞官为民,但仍情系苍生,时刻关心国家的命运。
其四:真情挚谊。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可以领略到王勃对杜少府互勉共励的深情厚谊。诗歌一洗缠绵悱恻的离别伤感情调,以雄浑开阔的意境、乐观爽朗的音调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之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吟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以感受到李白对王昌龄的怀念与同情。诗人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更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使人学会某种专业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为有较高人格素养的人。以情感为纽带,其实是赋予情感以人性素养及其发展的本性;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促成其人格的全面生成、完善。教学古诗文时,我们不一定要完整地将其意思灌输给学生,可以从古诗文中选取一个优化的、最具感染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驱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之悟,在美丽的情境中形象化地理解了诗意;让学生在吟诵中获得快乐,领悟到诗意,叩开学生的情感大门。
1. 感受高风亮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教育。如《爱莲说》教育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岳阳楼记》教育学生以公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鱼我所欲也》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舍生取义。同时,还可以利用课文涉及的名人逸事进行教育: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2. 陶冶高尚情操。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法律规章日趋复杂无情,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这种情况需要高情感来加以平衡,否则人们会厌烦不安,从而种下人际冲突的新种子。因此,培养道德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我们通过诵读体味、情境熏陶、形象感染、美育诱导等方法,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道德情感的共鸣,陶冶情操。如通过《望天门山》《与朱元思书》《敕勒歌》等,感受祖国壮美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通过《捕蛇者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陶冶学生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通过《水调歌头》《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与人和睦友爱的感情等等。
3. 磨砺坚强意志。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阻力。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可能畏缩不前。不仅如此,社会实践本身,就包含着为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的可能。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的这句话十分深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和品质,乃是造就有作为之人的必备条件。司马迁战胜宫刑屈辱,顽强地活下来,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愚公不惧年老体弱、势单力薄,凭着坚定的信念终使“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文天祥为拯救祖国,历经艰难,出生入死,抗战到底。此等坚忍的毅力,不屈的意志,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分析、哲理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效法先贤,教育学生要努力培养起自己坚强的意志。
4. 培养崇高品德。古诗文中饱含着诗人不屈的品格与不懈的抱负追求。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纵观中国历史,这些人物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有历经磨难,威武不屈,为正义而献身的文天祥、史可法;有反抗压迫,勇斗暴政的陈胜、吴广;另外还有正直善良的乐羊子妻,刻苦学习的宋濂,大智大勇的唐雎等。学生在吟诵名句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时,还仿佛聆听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从而在先贤的感召下,树立起自己的伟大志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人物,激发学生的向善动机,并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做有德之人。
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华夏文明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的情感设计,打开学生情感之门,让学生沉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领略前人风骨,与古诗所蕴涵的情感产生共鸣,让青少年从古诗文中得到熏陶,使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