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视角、认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教师既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更要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与“主流价值”不相符的见解更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当大多数同学认为天游峰的扫路人年岁已高,应放弃打扫石梯时,我并没有断然否决,而是“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学生在读书中,认识由“不可思议”上升到“伟大的人性美”,思想一步步提高,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当你读完这段描写(第一段天游峰的险峻),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山势陡峭!
生2:山陡且高!
生3:站在山顶会胆战心惊!
生4:一不小心,会掉入万丈深渊。
师: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天游峰的扫路人可以放弃打扫石梯吗?
生1:如果此时老人放弃打扫石梯,那是符合情理的,毕竟他已七十多岁了。
生2:九百多级石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打扫就不是易事,何况这老人长得如此精瘦,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生3:这样的年过七旬的老人,早就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了,当然可以放弃打扫石梯。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果真放弃打扫石梯了吗?
生1:没有放弃,真不可思议。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人觉得打扫石梯时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心情愉悦。
生2:因为老人认为打扫石梯并不累,可以扫一程歇一程。
师:是的,老人放弃打扫九百多级石梯是符合情理的!但是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他不想放弃打扫石梯的?
生:奉献的力量。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1:高尚的心。
生2:让人敬佩的心。
生3: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
师:这是一种伟大的关爱他人的人性美!请同学们齐读老人所说的话。
我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来搪塞,也没有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真实领悟到关爱他人的高尚人性美。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是难免的。能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
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及时引导,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关注阅读课堂动态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