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其鲜明特征。在课前,教师往往对课程方案进行预设,但是,由于学生的经验、情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课堂反馈丰富而复杂。其间,“意外”是每位教师必然遇到的学情信息。正如著名教授叶澜所说的:“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面对“意外”,教师该怎样做呢?下面是阅读教学中的两个课堂小插曲,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示。
案例一:苏教版第8册《燕子》
案例背景:
观看插图,体会词语“几痕细线”,感悟燕子休息时优雅的姿态。
片段过程:
师: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仔细观察第32页插图,适当联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小燕子休息时的样子很美。
生:小燕子在电线杆上的姿态很优雅。
师:真不错,“优雅”一词用得很好。
生:“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句话把电线和燕子组成的图画比作五线谱,这一比喻句生动贴切,很美。
师:理解能力真强!
生:通过朗读这一段,我感受到了燕子与春天的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
生:我认为这里的插图有些不妥。“痕”,字典中的解释为“物体留下的印儿”。由于电线较细离地面又较高,加上有阳光照射、蓝天映衬,因此电线在我们的视线中应该不是很清晰的,而是淡淡的,作者说“几痕细线”非常准确。但是插图中的四根电线画得很清楚,我说插图不妥之处就在这里。
师:(带头鼓掌,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非常了不起!老师很佩服你的才气和胆量,敢于对课本中的插图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也有同感。我希望我们同学就要这样读书,这样思考,这样表达,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理解文章就能透彻,而且会有新发现。
片段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文、看图、联想,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交流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朗读、感悟、探究、质疑的能力,这都是了不起的收获。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就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案例二:苏教版第9册《嫦娥奔月》
案例背景:
观看插图,体会词语“飘飘悠悠”,想象嫦娥奔月时的画面,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片段过程:
生:老师,我在体会人物的心情后,发现这幅插图有不足的地方。
师:哦?你倒是说说看。
生:我觉得嫦娥是怕仙药被逢蒙吃掉,在非常无奈的情况下才吃仙药的。在飞起来的一刹那,她肯定舍不得自己的丈夫后羿,也舍不得她帮助过的老百姓。可从图上来看,嫦娥伸着双臂,好像对飞向月亮很向往。
师:你不仅能仔细观察图,还能结合课文内容看图。你觉得此刻嫦娥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依依不舍。
生:难受。
生:无奈。
师:如果你是绘图者,你觉得应该怎样改呢?
生:我觉得图中的嫦娥应该回过头来看人间大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个回头的动作,就能让人体会出嫦娥依依不舍的感情。她飞向月球,自己的丈夫后羿并不知道,此刻她肯定为自己的丈夫将来找不到自己而担心,更会为与丈夫的永别感到难过。
生:她非常舍不得离开她一直帮助的老百姓,她觉得自己还有好多的事情要做呢,就这样离开了,她会非常的不甘心,又是那样的无奈。
生:她还牵挂人间的万物,毕竟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的熟悉,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就要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再也回不来了,这一切怎能不令她牵挂呢?所以我也觉得应该画嫦娥回头看的动作。
生:经他们这么一说我也明白了,以前我还觉得嫦娥成仙应该感到幸运,现在我终于知道,其实嫦娥奔月就是一种“牺牲”,她怕仙药给坏人吃了危害百姓,所以吃下了仙药,也牺牲了自己在人间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美满的家庭。她的奔月是一种无奈之举!
师:好一个无奈之举!想不到你们从一幅插图中竟能感悟到这么多的内容。老师也很同意你们的看法,我们可以写一封信给编辑部的叔叔,把你们今天在课堂上的理解说出来,相信编辑部的叔叔会采纳你们建议的。
片段反思:
真的很佩服学生的理解,这“意外”无疑是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也许学生的“节外生枝”打断了教者原有的课堂预设,也许既定的“目标任务”在课堂上实施受到了影响,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思维,更没有呵斥学生而扼杀了学生的“新生成”。在课堂上,教者及时对教学目标作了调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命主体,同时又没有让“节外之枝”旁逸于主干之外。教者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敏锐地发现学生所提的问题的研究价值,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对嫦娥奔月有了新的认识:成为仙人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对个人利益的牺牲!教者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根据课堂变化了的情况作出了适当的调整,这其实是顺应学生“学路”的一种聪明之举,既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又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标追求境界,是对课堂有效资源合理运用的范例。
再看插图,你会发现学生的建议也是相当有道理的,多了一个回头动作,就更能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不会产生“向往飞向月亮”的歧义。鼓励学生给编辑部的老师写信,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利用这一合理的课堂资源也是在告诉学生:我们要有不惟书、不惟上的批判精神,在生活中要敢于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看,其意义也是深远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好好学习、好好对待、好好研究,抓住学生的质疑,把握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让这些生成性资源真正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让精彩在课堂中连连演绎。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石湫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