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36

[ 时良兵 文选 ]   

“距驴”应当是“距驉”

◇ 时良兵

  《李贺小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必修四课文,课文第二段中有一句:“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课本第1版、第2版注释均为:“[距驴]一种像驴子一样的动物。此处指驴。”笔者以为文中“距驴”及其注释欠妥,值得商榷,现不揣浅陋,求教于方家。
  笔者遍检《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无“距驴”一词。又查检,有“距驉”“巨虚”“岠虚”“距虚”“钜虚”“駏虚”“駏驉”等词。《康熙字典》“駏”字条下有:“《玉篇》:‘駏驉,兽似骡。’唐书《李贺传》:‘从小奚奴,骑距驉。’”《辞源》《辞海》中解作“兽名”“似马”或“似骡”,且《辞海》中“駏驉”词条下有:“李商隐《李贺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驉。’”《汉语大词典》中“【贺囊】”词条下有:“李贺的书囊。唐李贺天才俊拔,年轻而有诗名。‘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从囊取书,研墨迭纸,足成之。’见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距驉”一词在古籍中屡屡可见,是叠韵连绵词,有时又写作“巨虚”、“岠虚”“距虚”“钜虚”“駏虚”或“駏驉”等。《山海经·海外北经》:“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郭璞注:“即蛩蛩距虚也。”《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韩诗外传》载:“西方有兽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爱蛩蛩距虚,将为假足之故也。”《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文选·枚乘〈七发〉》有“前似飞鸟,后类駏虚”,张铣注曰“駏虚,兽名,善走。”《逸周书·王会篇》载:“孤竹,距虚。”孔晁注曰:“距虚,野兽,驴骡之属。”《楚辞·王褒〈九怀·通路〉》:“腾蛇兮后从,飞駏兮步旁。”王逸注:“駏驉奋飞,承毂轮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辚邛邛,蹵距虚。”裴骃集解:“郭璞曰:邛邛,似马而色青。距虚即邛邛,变文互言之。”《文选·司马长卿〈上林赋〉》:“蛩蛩驒騱,駃騠驴骡。”郭璞注曰:驒騱,駏驉类也。《广韵》:“距驉,兽似驴也。”《艺文类聚·灵异部上》(卷七十八):“轩辕乘駏驉而先驱,左青龙而右觜携。”明代刘基《郁离子》中有“蛩蛩駏虚”“子知蛩蛩駏虚之与蟨乎?蛩蛩駏虚负蟨以走,为其能啮甘草以食己也,非忧其将为人获而负之也。今子为蟨而田子蛩蛩駏虚也,子其识之”。等等。可见“距驉”是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最早见于宋代姚铉编辑的《唐文粹》卷九十九,有“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作“距驉”。唐代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开篇云:“玉溪生传李贺云:长吉常时旦日出游,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也作“距驉”。《新唐书·李贺传》有:“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可能为了便于理解,《新唐书·李贺传》将“距驉”改成了“弱马”,明代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六有“每旦出,骑款段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投囊中”。
  因“驉”与“驢”(“驴”的古体字)形近,或因《广韵》有“距驉,兽似驴也”,后来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可能将“驉”误作“驢”,清代由董诰、戴衢亨、曹振镛等107人编校而成的《全唐文》及清代王琦编著的《李贺诗歌集注》中《李贺小传》就变成李贺“骑距驴”了。
  目前我们看到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编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李贺资料汇编》(吴企明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唐代散文选注》(张撝之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等研究李商隐的权威书籍,《李贺小传》中的句子“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均作“距驉”,而不作“距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课文《李贺小传》中“距驴”应作“距驉”,其注释可为:“[距驉]古代传说中的兽名,似马(一说似骡或似驴),可供乘骑。”笔者建议再版修订时更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

“距驴”应当是“距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