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的源泉隐藏在深处,需要费力才能找到它,掘出它,而且情况往往是‘接近’和‘挖到’事物的本性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主要兴趣的源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
1. 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和“调味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事实上,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之后,便会主动、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正包含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教者最后设置了这样的悬念:那位先生开始连买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后来为什么愿意拿出几百倍、几千倍的钱来抚养这位可怜的穷孩子,同学们说这位先生“怪不怪”?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主动去再次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 精心设计,引发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亦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动、好问,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教学《登山》一文,第二课时开始,教者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列宁在登山途中,冒着生命危险,两次经过了靠近深渊的一条极险的小路。但他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野游。对于列宁的看法,同学们有疑问吗?”——由此,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疑问:“既然小路危险,列宁为什么要两次从这条路上经过?”“这条小路到底有多险?”“列宁为什么认为这次惊险的登山经历是一次有趣的野游呢?”……这样,让学生在无疑问时主动提出疑问,在有疑问时给予强化,促使其形成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 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氛围
在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情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有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去。所以,我们应该尽力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氛围。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亲切的激励、期待与挚爱,可以形成课堂的合力。实践亦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师变成爱他所教的学科,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2. 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气氛可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亲切友好的教学态度等方式来实现。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偶尔出现一些错误并不可怕,因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恰当利用,反而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而且,我们应鼓励学生揭老师的短,从而培养学生怀疑权威、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营造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这些民主气氛的创设,恰恰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 拓展自由的活动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自由、自主、自乐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可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内研讨、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法,尽情地表现自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丰富。如教学古诗《宿建德江》,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幽静、深远的意境,教者可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作画,或要求学生把诗歌改写成一个故事,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舞台,留下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其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 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激励评价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正确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整教与学的进展,使教学目标在不断的调控中得到完成。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也必须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评价出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从而一方面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及时调控教学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时,要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加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从而让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在一堂语文课中,一位学生主动要求起来读生字,可结果,把“石棱”的“棱”读成了“ling”,教者当时为了纠正字音,暗示了一句:“你刚才是怎么读的呢?”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脸红了,但他又不甘心承认自己错了,于是,大声重读了一遍:“leng !”这时,教者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为了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微笑着说:“对不起,老师刚才听得不清楚,你读得真棒!”顿时,学生的脸上洋溢起无比的自信。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理念的转变。惟此,才能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佳发挥,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