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09

[ 万俐君 文选 ]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浅探

◇ 万俐君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因而基础薄弱。作文教学任务艰巨。
  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离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仿写范文,树立学生写作自信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悟各种写作方法。
  但“仿”不是机械的模仿,不能生硬地照搬范文。例如,在练习人物外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从教室到操场》。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会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优美自然景色,让他们仿写《夏》(或《秋》《冬》)。实际上学生进行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已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就能熟能生巧。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就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可以通过办手抄报,编印班级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激发作文热情的有效办法。
  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文中写道:“公交车上,人满为患,车内一股难闻的气味正四处飘散……”,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能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 巧设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会想象联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一种享受。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给心灵下场雪”“精彩瞬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写作激情。其实作文如何命题,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猜猜他是谁》、《你看他像谁》;写《我的XX》不如改写成《和XX说说心里话》《XX,您了解我吗》等等。
  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小学的快乐时光。《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诉说》《我尝到了苦头》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
  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 广泛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运用;你就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故事会》等报纸杂志推荐给学生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应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 改革评价、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往往又不及时,这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让学生办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全班交流,共赏互评。这样,学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叶圣陶说过:“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可安排课余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
  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能把评价工作完全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与指点。
  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但教师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同桌互改互评,小组讨论后由小组长执笔评改;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鼓励性总结性的评语;标上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相信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下,作文教学定能呈现出一片生机!
  
  [参考文献]
  ① 《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作文题目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② 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③ 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④ 《叶圣陶作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 王立根主编:《作文智慧》,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浅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