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经这样说过:“写作就是把心灵敞开,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却是“难如登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脱离生活,甚至要表现“高深”的写作意图,导致孩子习作中假、大、空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孩子读书、生活积累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又分析讲解得过多,不注重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致使学生习作时没有丰富的材料,生活的真实性与习作的真实性相互脱节。如此种种,让孩子丧失了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影响了习作效果。那么,如何让习作走出“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泥潭,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活动呢?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开放自由”式命题,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有话可说
传统习作教学命题自由度低,范围狭窄,命题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学生的情感没有被触动和感染,以致搜肠刮肚,也难“切乎声”“深乎义”。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扭转。著名教育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深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新课标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
为此,我在教学中很少给学生作命题的限定,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习作方式,有时还会从学生那里征集习作的题目,整理出较有价值的题目,供全班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淋漓尽致地宣泄到习作中去。
这种“自由”命题的做法,拆除了人为的写作樊篱,其丰富的意味、独特的角度、深切的感受,很容易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灵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服务者、催化者,用有效的语言促使学生再现生活感受和情景,引领学生写出独特的经历和大胆的想象,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创作的细胞,使他们不吐不快。
“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将所见、所闻、所行之事,真实地记录下来,发自内心,源于心灵,抒真情,就往往能写出有真意去粉饰“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好文章。
二、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聊”开习作的话匣子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习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果我们的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难免在习作时“咬笔杆”。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体验生活中的趣。例如春天到了,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去尽情地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昆虫,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法布尔”就活跃在眼前。细心的观察以及对动物的热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而可爱的动物形象,什么“团结作战的蚂蚁大军战胜不可一世的蚂蚱” ,什么“来历不明的精灵”……美不胜收,让你一饱眼福。结合节日,如清明节祭扫时,关于清明的典故,注意事项、英雄故事等,会吸引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这些都是生活的亮点,极富有生活情趣,只要我们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瞧瞧朝夕阳光的变幻,听听莺歌燕舞的情趣,想想花草树木的奇异,引领学生从平凡小事中挖掘非凡,从普通现象中发现特殊的东西,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耳朵去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汲取多种营养,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捕捉到习作素材,又可以调动他们观察、练笔的积极性。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非常丰富,也很有趣,但孩子们对丰富有趣的生活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是他们真的看不见、听不见吗?不是的,是因为老师没有擦亮他们发现的眼睛。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不愿写作文,关键是没有打开他们习作的话匣子。于是,我试着和孩子们“聊”习作的话题,集体聊、个别聊、上课聊、下课聊、批改时聊、评讲时聊,只要有空,我就会在自然、友善的聊天中去开启孩子们的思路,这样,不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他们在“聊”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学会捕捉生活细节,学会仔细回忆,能够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习作。此时的习作不再是“紧箍咒”,而变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他们会用手中的笔去尽情描绘那多彩绚丽的生活。
三、 提倡精明的写作模仿,积累优秀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善于表达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根本性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好学生习作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摘抄、默写。天长日久,词语积累多了,自然就为习作准备了丰富的言语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去读,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培养语感,激发灵感,轻松自然地领悟什么叫具体、形象,什么叫总分、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会伴随着一个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给孩子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如教学《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水”的那个段落,其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是学生进行模仿、获得能力的一个绝佳的读写结合点。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几杯碧螺春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碧螺春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结构写出了碧螺春茶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
或许,学生模仿片段大同小异,但也应适当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别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化用来的。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可以求“与古人合”,接着就应 “与古人神似”,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精明模仿”,力求使仿写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阅读与思考成为开启学生习作源泉的金钥匙。
四、 实行限时习作,倡导自由评改,让学生学会在自由评改中提高
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学生当堂习作必定有时间的限定。而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常常允许学生将没有写完的作文带到课后去完成,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刚开了个头,几乎整篇作文都是在课后完成的,且不说课堂作文变成了课余作文,就学生的作文质量而言,课后作文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习作,尤其是习作基础差的同学,就会因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而放任自流。因此,我每到习作课,都会规定学生足够的当堂习作时间,让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地习作。事实上,学生往往会惊异地发现自己的习作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信心。对习作困难生,我常常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个别指导,他们也听得格外专注。
学生完成了习作,我们常常精批细改,一般总要三四天功夫,到了讲评的时候,学生早已淡忘,没了兴致,这样的讲评,必然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方式,先让学生自由评改,锻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在整个作文过程中,作文评改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文章的写作权属于作者本人,文章的修改权也应当属于作者本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法则,鉴于此,我采用了自由开放的评改形式,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让学生完全地参与其中,教师适当点评。具体做法是:1. 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先增后删法、诵读法、请教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良好的自改习惯。在批改上要坚持激励性,多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孩子习作的自信心。2. 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地变为“当堂评改”。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等评改措施,及时纠错,当堂反馈。从师生参与评改的形式来看,有教师示范评改,有根据教师批语和符号自改,有学生之间的互改,还有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这种种举措,有效地改变了“一人读一人评,优劣褒贬一人定”的弊端,呈现给人们的是“个个读者觅佳篇,篇篇作者有知音”的良好氛围,既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习作空间,又实现了学生由喜欢写到自主写的飞跃,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张扬。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希望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实现这一理想,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一种生命本质的自由表达。愿我们用爱心与学生交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习作素材,在名篇中汲取营养,使我们的习作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①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3期。
③ 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④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
⑤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埠子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