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有效”有三层含义:一、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其本质合乎主体性,主要标志为“言为心声”,也就是“说学生自己想说的话”,不唯上,不违心,实事求是;二、 课堂是语文的课堂,其本质合乎规律性,也就是说要探索、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益;三、 真实有效是一个互动生成的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无须多言,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既然是学生的课堂,自然应该是自由的、真情的、心里的。可现在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有的课堂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沉默不语”,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尽说老师想要的话,而且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习惯。很明显这是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冲突后造成的课堂文化扭曲的现象。
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这不仅是课堂环境的问题,还是一个阅读教学观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从课堂环境和阅读教学观两个方面来思考,重构以“真实有效”为核心价值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整体互动生成的,重构课堂文化就是重建教师、学生与教材互动的性质。
1. 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角度:真诚引领。真诚引领首先是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尊重学生;其次是以儿童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允许学生犯错误。特别是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真”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以现行的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例: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学生提出“生命比教科书更重要”的观点;教学《捞铁牛》时,学生认为“怀丙不够出色,因为沙子污染了黄河”;教学《三味书屋》时,学生说鲁迅随便在书桌上刻字是不对的;教学《登山》时学生讲“对领袖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革命事业,不能只为了锻炼一下自己就去冒生命的险,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显然,这些学生说的都是真话。真诚引领,首先应肯定他们这些观点合理性的一面;其次要在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中实现价值的引领,例如在上面提到的《珍贵的教科书》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生命比教科书更重要”的时候,我说“刚读了课文,老师也是这样想,可再读课文后老师不这样想了,为什么呢?读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引领对话。学生或补充背景资料、或想象人物心理、或延伸研究、或课外拓展等等,如此引领对话,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深刻、全面了,认识提高了,这样的课反而更精彩。
2. 从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角度:重建规范。确实,语文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生是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自由,这就需要构建以“真实有效”为目的的课堂规范。例如刚才提到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行为准则,还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围绕语文课堂基本的学习行为“听、说、读、写”,可以生成一套学习行为标准。
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或读书不插嘴、不打断、不议论,要认真听每一个人的说话或读书,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学会发言:发言要响亮,要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楚,小组内发言音量要适当,既要让每个组员都听清楚,又不能影响别的小组学习,发言前要想一想,我主要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学会和别人商榷,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会读书:读书时要让每一人都听清楚、听明白,要尽量投入、融入自己的情感;学会写文:书写的字迹要工整、清楚,要让别人看得明白、舒服,写之前要想一想,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好后自己要先读通等等。
当然,这些只是零碎、基本的行为规范,但在当前提出来很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我在前面用了“生成”这个词,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观点,这一套规范不是教师制订好了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由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也是真正“学生自己课堂”的具体体现,也是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必然要求。
3. 从师生与教材互动的角度:强化体验。语文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自然要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要有学生的感悟,必然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桥梁、强化情感体验,因此强化体验是师生与教材互动的有效策略。
如《赠汪伦》(人教版第11册)的教学。读通诗文,教师引导:当你爸爸或妈妈与朋友告别时会说什么做什么,朋友又会说什么做什么?然后启发思考:李白和汪伦又是怎么分别的呢?看图、读诗、释词,接着说说李白与汪伦分别的情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紧扣“忽”字提问:既然李白与汪伦是老朋友,为什么李白将行、汪伦相送还感到突然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一愣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1) 李白没有想到汪伦会踏歌相送;(2) 李白走的时候可能没有说,汪伦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还赶来踏歌相送;(3) 告别时,汪伦可能已在村上送过了,李白没想到上船时汪伦又来踏歌相送等等。此后,引发思考,不管发生哪一种情况,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想什么、会对汪伦说什么?再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诗境、品味细节,感悟送行这一细节的文化内涵。
强化体验就是以生活经验为桥梁,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带着生活阅读课文,再带着课文感悟生活,如此循环。作文也是这样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才谓真也。
以上三种策略实则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互动的原则性操作策略,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从而构建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整体思考,整合多种策略后才能具体运用。
二、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核心是语文
这就是说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一点是任何时期的语文教改都强调的。但由于语文课程本身负载的东西比较多,再加上各个时期所强调重点也不一样,以至于众说纷纭。尽管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践中就造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
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五十多位当今文化界、教育界名人谈“我们怎样学语文”,他们共同的主题词是“多读、多写”,或者概括为“多实践”;从理论的角度而言:语文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言语作品,语文课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活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这“言语作品活动”就是言语实践活动,因此,语文课要上成言语实践课。
言语有两种形式:外部言语,指说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内部言语,指没有说出的内心的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很重要的,它们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语文课上成言语实践课,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观点: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这就需要对现在的语文课堂进行改造。
1. 文——语境化。语境是言语实践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课文语境化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言语实践的平台,实际上解决了做什么及其在怎样的背景下做的问题。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赤壁之战》的教学,就可以这样设计:(1) 先阅读有关背景资料,组织细读课文,然后谈谈感想;(2) 边读课文边思考,你觉得应该怎么对文中的鲁肃、曹操或周瑜说?想好后自己练一练;(3) 小组演练、情境模拟、集体交流,最后把你的话写下来。
课文语境化首先要把课文看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并以此系统整合其他语文学习资源;其次,要提炼话题,创设言语交际情境;第三,教师要积极地联系生活,利用差异资源,指导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意义和理解方式。实际上这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完整的语境生成与还原的操作过程。
2. 教——策略化。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过程性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什么呢?阅读策略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起着定向和保障的作用。显然,教师教“策略”,指通过教学提高对学习要求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1) 默写“诚心诚意”“冬去春来”“秀丽宜人”“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六个词语,校对后要求六人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每人用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2)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感动什么?然后交流朗读,根据学生读的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朗读指导策略。如利用板书、电脑摘词引起有意注意;提问激疑(如“刘备为什么要生气”)或引发想象(如“刘备在想什么呢”),但不要求回答,只引导朗读;以情境渲染,如用画面音乐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等操作方法;(3) 美读后,引导学生写批注,把自己想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接着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后指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这一教例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历操作过程,然后从学习成果上认识到运用策略的目的。具体来说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一些策略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一是概括信息策略,引导抓住关键词概括段意和文章内容;二是区分重要与非重要信息的策略,引导情感参与把握文章的关键部分;三是推理信息的策略,引导揣摩批注促使学生把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整合起来,获得丰富而深入的理解。当然还有激活原有知识等策略运用等,这些都在以上案例有所体现。教的策略化,更关注掌握理解文章内容的内部言语实践过程。
3. 学——再创造。“学”是言语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除了内部言语实践过程,我们还要思考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思想整理与语言表达整理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其关键是再创情境的引入。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1) 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在插图下面,然后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编制连环画,并相机揭题“清平乐·村居”;(2)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通并质疑,然后组织朗读交流、讨论解疑,再引导反复诵读;(3) 每小组发放根据诗词绘制的四幅连环画,小组合作学习:每人选择一幅配词接着组内讨论,然后组际交流;(4) 要求制作封面,除了题目、原作者和改编者外,还要求用两三句话写一个题记,最后把连环画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学的再创造特性决定了在实践操作中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再创动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再创造;二是再创情境,或称再创事件的引入,这里是给连环画配词,当然还可以给插图题词、给动画配音或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等等;三是再创成果,学生经历再创造后要有明确的成果强化,这样又激发了新的再创动机,有利于言语实践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文的语境化、教的策略化和学习的再创造不仅是具体的操作策略,也是明确的教学观念。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还必须注意课堂文化与言语实践的和谐统一,两者是互为基础、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邢公畹,仲哲明:《语言学概论》[M],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④王 丽:《我们怎样学语文》[C],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