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095

[ 朱 斌 文选 ]   

古诗文中的美学教育

◇ 朱 斌

  近代以来,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首先提出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课程教学历经改革,但美学教育一直是中学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内容。实施美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固然很多,中国古代诗文却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始终为渗透美学教育的一个无法忽略的素材。
  
  一、 古代诗文具有音韵美
  
  “诗”即“歌”。古诗词中的音韵之美令人赞叹,概括起来有三点: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张弛有度。
  《诗经》有四言,“关关 / 雎鸠,在河 / 之洲。窈窕 / 淑女,君子 / 好逑……” (《关雎》)两两停顿,打起节拍诵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唐诗讲究格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交替,一丝不乱;“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抑扬顿挫、酣畅淋漓!诗又讲究押韵,或一韵到底,显得一气呵成、音韵流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用“真”韵:秦、津、人、邻、巾;或一诗数韵,显得婉转迤逦,如白居易《琵琶行》。
  “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词是和乐歌唱的,所谓“依谱填词”。词与诗一样有着用韵、平仄、对仗(部分词牌)的要求,不赘述。
  古文也有音韵上的特点。散文气势磅礴,辞气纵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拘字数句数,娓娓道来,以意取胜;骈文工整雅丽,或四言,或六言:“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或骈散结合,摇曳生姿,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等等。
  古诗文因为具有音韵美的特点,适合吟哦诵读之法教学。“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课堂上,教者若能浅吟低诵,吟咏不绝,学生自然能获得学习语文的语感,并进而获得对传统诗文的音韵美感。古诗文的教学扣音韵、抓诵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获得积累和感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 古代诗文具有形式美
  
  诗词文赋,都有一定的范式,是为形式。诗歌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杂言,或整齐划一,工于对仗,或参差错落,俯仰生姿。
  对称美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美的表现形式。如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对仗,“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①②句写动物,莺、燕构成对称;③④句写植物,花草构成对称。①②句是动景,③④句是静景,再次构成对称,用图形表示就是:
  
  再如《蒹葭》全诗三章,各章分别以“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领起,回环往复,反复吟唱,在重章复沓之中尽显中国古代诗文的形式美。
  有些古文的结构常常是对称的。有两相比照,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悲一喜:“……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魏学洢《核舟记》中的对照: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有成“三”出现(古文中有许多的“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齐王的“三赏”,朝廷内外的“三变”;林嗣环《口技》的三个场面,梦中惊醒、复入梦乡,火起众乱;《幼时记趣》中的三个画面,群鹤舞空图、神游丛林图、鞭笞蛤蟆图等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形式上的整齐美。
  古文的形式美具有多样性。骈文、律诗是对称的美,散文、词曲是不对称的美(当然,少数词曲也讲究对称),还有的却又骈散结合,如上文所举的《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表”“记”“铭”皆是文体)中的句子,这些都体现出了古文形式美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文的形式美,可以化繁为简,便于记诵;点明古诗文的形式美,也是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建立感性认识:对称是美,是整齐美;不对称也是美,是欹侧美、摇曳美。对艺术多样性的包容和欣赏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三、 古代诗文具有图画美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其实,古代大多诗文作品都具有图画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等,都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是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局部,有大笔勾勒,有工笔描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仰视,是远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俯视,是近景,画面构图饱满。
  古文也有图画美。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以简洁的笔触,为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庭院之景,画面淡雅优美,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表现月,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古诗文中的图画美,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 古代诗文具有意趣美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歌因情而发,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感情,所以古诗文有情趣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抱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慨叹岁月流逝,感时伤春;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何等的苦楚,又是何等浓郁的感情。
  古诗词中有情趣美,也有理趣美。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有景美,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因而激发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由衷喜爱,是情趣美;同时这一句又蕴含哲理,为后人广泛引用: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很多古文也兼有情趣和理趣的美。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通过对富春江及其沿岸优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无拘无束、回归自然生活的喜爱,是情趣美;又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世俗社会的审视,对人生的解读,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反思,这是理性的思考,是理趣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能围绕作品的意趣美展开教学,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古诗文中的美俯拾皆是。善于发现美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发现古诗文中的美,并进而与学生一起探究美、感悟美直至创造美,是热爱语文教学的人;能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重视美育的老师是“美”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古诗文中的美学教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