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创设特定的情境的方法。我在教学《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时,紧扣“体验”“对话”这两个关键词,在总结两代人矛盾原因的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现在你是怎么想的?”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转换了角色,不再是远距离地观看书中两代人的矛盾,而是讲自己的故事,评价自己的行为。大多数同学表示在生活学习中常与父母闹矛盾,而解决的方法又比较极端,比如说:冷战、争吵、绝食甚至是离家出走等。同学们讲得真切,听得投入,有的同学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学生有了自己的生活体悟,就为与文本、与老师、与家长的对话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搭起了一座桥梁。这样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了学生人格。
学生生活“三点一线”,周而复始地上课、下课,难免会觉得学习很乏味。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奇闻逸事,不但能调节气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给同学们讲一讲春秋五霸的故事,晋国的“骊姬之乱”,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这时再让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左传》故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蹇叔哭师”,经过这样一个探寻过程,学生不仅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对《左传》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完课文之后,同学们纷纷找《左传》阅读,想要了解更多的春秋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