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法及新手段走进课堂,语文课形式变得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语文课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缺少语言的课堂就缺失了根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课就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充盈着高雅的诗意,只有让学生品读语言,才能感受语言的这种魅力。
一、 精读文字,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思想的挖掘和对感情的体验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言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中去玩味、去细品。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语言朴实,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品读语言文字,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文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a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语感。
二、 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内涵,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品读、去感悟。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此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现场品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阅读的情感在提升,学生在细细的品读之中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觉其中深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