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叫韩伯俞的读书人。有一天他做错了一件事,母亲照旧拿起竹鞭打他。他伤心地流下眼泪。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从前打你不曾哭过,这次为什么哭了呢?”他说:“以前妈妈打我,打得很重,说明妈妈身体很好,可如今妈妈打我,我一点也不觉得疼,说明妈妈身体已经很衰弱了,想到这些,我怎么能够不痛心,怎么能够不哭泣呢?”
“伯俞泣杖”为古代尽孝的典型,事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向宗鲁《说苑校证》:“伯俞姓韩,汉梁人也,《十二国史》‘俞’作‘瑜’。”这个故事,《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太平御览》卷四百十三均引。《韩诗外传》亦载。曹植《稗舞歌·灵芝篇》:“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欷歔涕沾巾。”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伯瑜姓韩,即俗所传之老莱子。”
韩伯俞的故事,流传很广。隋代,他的像还进了孔庙。《隋书·梁彦光传》:“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俞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韩伯俞尽孝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