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课本后面附录里也有《谈谈小说》的介绍,九年级下册安排一个单元“小说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的活动,教材编排体现出初中小说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近几年中考阅读题材一直是由诗歌、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五部分组成。中考是指挥棒,所以大部分教师也以这五种文体为重点进行教学。一部分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热爱文学。其实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对文学的热爱是从喜爱小说开始的。有个学生这样说过:“我觉得我能考上大学与金庸的小说有很大关系(不是鼓励大家靠看小说考大学),因为我从他的小说看到了金庸对祖国河山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这简直到了让我崇拜的地步;还有他小说的思想激励着我奋斗,小说的情节让我在紧张的时候得以放松。”而且从历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小说文本阅读有走热的趋向,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来说初中小说教学也应该是一个重点。
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严建彪老师在《阅卷归来话中考》一文中指出:“每年的说明文考查,得分率最高,因为科学性比较强的内容再加上相对固定的题型,会由此派生相对固定的答题格式和相对定型的思维模式。说明文阅读题总分6分,平均得分接近5分。”由此我想中考阅读题材不会一成不变,小说中的知识点多,考查的题型也多,较能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我们初中教师切不可忽视小说教学。
文学体裁中,小说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典型的人物活动环境深受学生的喜爱。潘冠海在《教科书小说选文特色及教学策略》中说:“小说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有一般文章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这种形式把世界中许许多多碎片式的体验整合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人类的存在;这种形式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磨砺着读者的感官,擦亮了读者的心灵。一言以蔽之:小说即人生。充分运用小说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换句话说,读小说的过程,就是读世界、读人生的过程。”可以说,优秀的小说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社会,映出了人心。它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要求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要求主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而不是教师的体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是关键,即要“授之以渔”。虽说赏析方法因文而异,因生而定,但我认为初中小说教学仍可以“三要素”为突破口。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情节,熟悉内容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学习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抓住小说的情节,既能理清小说的结构,又能把握住人物性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堂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相互补充,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其余学生评价表演效果,进一步熟悉并理解故事内容;当然还可以让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小说提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开学初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目标定位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上。教学过程这样安排:一、导入。二、资料链接(媒体显示作者介绍)。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音词义;2,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你觉得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言之成理即可;3,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描写思考:(1)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发展过程。(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语,并体会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四、品味语句。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这些描写对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五、体验拓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六、课堂总结,用《阳光总在风雨后》归结主题。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的第3点是紧扣教学目标体会人物描写中的心理描写而设计的,有关文中的段落语句学生也能找到,只是次序较乱。究其原因学生对故事情节不熟悉,如能在检查预习中让学生说说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或是复述故事内容,教师板书杜小康的生活经历(失学去放鸭——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苇荡——安顿之后——遇到恶劣天气——八月一天)明确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一孤独——长大坚强——惊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孤独之旅就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进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由此让学生明白: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引导学生寻找描写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入手,初步认识人物,概括人物性格。再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中品味人物,进一步探索人物的全面性格或性格的发展过程。最后归纳出塑造这一人物的意义,即可归纳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先从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中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学生从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看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人;从教小伙计识字看出他是个迂腐的人;从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看出他是个善良的人;从孔乙己被打折腿看出统治者的冷酷、凶残,看出他遭科举制度的摧残……接着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认识^物形象: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外貌让人感到他是一位穷困潦倒时常遭欺凌的老年书生形象;从他满口“之乎者也”让人感到他的迂腐可笑;从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神态、语言中透露出他的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侧面写众人的取笑、丁举人的毒打……进而明白通过孔乙己后半生的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在人物赏析中,有时候会碰到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如《最后一课》中,主人公是韩麦尔老师还是小弗郎士,大部分学生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这个问题我是引导学生通过赏读“高潮”部分的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解决的。高
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焦点,情节到了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起到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的主人公在高潮总会有淋漓尽致的表演。(《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摘录如下:)
突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一部分大都写韩麦尔老师的。从表情、语言到动作,都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以及对亡国的悲愤感情。小弗郎士在文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他的变化是因为受韩麦尔老师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国行为的影响。同样,《我的叔叔于勒》也可用此法,也可看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浦夫妇,而不是于勒。当然从小说的主题出发,用人物比较法也可以判断,不过没有抓小说高潮容易判断,简单地说,高潮部分作者刻画最多的人物就是主人公。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把握人物形象。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比较容易找,一般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等,大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如《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的海上景象(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骄傲和失落、沮丧的心情。《孤独之旅》中以芦苇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妥切、很真实的舞台。作者把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成长的历程。“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品悟,就能发现作者往往把个人独特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让人产生美的享受。
社会环境相对难找些。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告诉了读者。但有的作者却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把它融入到故事情节中,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去体会、概括,有的甚至隐藏在注解中。如《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成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背景,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预示了人物的悲剧的必然性。《最后一课》中,开头小弗朗士看到的“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课文中间韩麦尔老师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以及结尾处“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这些句子都点出了社会背景。
在学生基本掌握赏析小说的“三要素”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理解小说中含蓄深刻的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仔细体味咀嚼,联系语境,想象情景,从而品味小说的语言美。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真正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