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瑰宝。诵读这些经典,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为孩子们植根塑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学生爱上经典诗文,教师首先要养成读经典诗文的习惯,用经典诗文为自己增色。为此,我主动参加教师读书会和读书论坛。我努力读好四类书: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理论专著,强教学根基;儿童文学,铸纯真心灵;报纸杂志,晓世事风情。
教师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发展,就必须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在书的世界中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吸收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在我努力阅读经典的时候,还特别注意敦促学生家长读书,学校、家庭同时营造读书的氛围,这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到后来有些家长真的有了读书兴趣,甚至真正地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而不是流于形式,或为读书而读书。一家人兴致高昂,亲子读书活动扎实有效。
这样,在孩子眼里,老师和家长与他们都有了共同语言,老师和家长让儿童觉得都可亲。我还强化儿童的诵读,开展各种活动,以保持学生长久的诵读兴趣。
例如,每学期都举行“童话节”“班级诗会”“人物专访”等主题阅读活动。每年10月份的“读书节”“诗会”精彩纷呈,成为班级工作的亮点。晨间定期播放“蒲公英”童诗朗诵,中午开放的“萌芽书吧”,人手一册《童诗荟萃》,“童心·童诗”手抄报比赛,“塘河流韵”原创儿童诗比赛,“诗文诵读之星”考级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诵读备忘录”记录着学生每周对诗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并将诗文中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内化。学生在“诗文诵读大赛”“个性诵读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文化底蕴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每学期班级评选一次“快乐的小诗人”,要求全班选出一位读经典诗文而感到快乐与幸福的同学,那场面比评选“三好生”还热闹。
激励机制由班级向家庭延伸。我又建立了“阅读之星”购书制度,组织这些“阅读之星”到书店去,为班级、家庭图书角购置书籍。购回他们自己想看爱看的书籍,与书籍走得更近。“人人读好书,班级飘书香”的格局初步形成。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效果是明显的。我班吟诗写诗的氛围越来越浓。不少学生能熟练诵读上百首诗词。许多同学因诵读诗词,走上了童诗创作之路。在学生自行编辑的童诗集《星空灿烂》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创作大多围绕美好的事物有感而发。诗香飘溢,书香满园。大家读着自己的想象美妙、文字鲜活的诗歌,快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