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8

[ 孙 静 文选 ]   

如何提问最有效

◇ 孙 静

  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才能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有收获?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非常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一篇课文,首先教师应从整体上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又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培养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问题既具体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领悟文章起了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第三,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最终却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什么。
  还有另一种提问,教师在多次启发学生后,那些据说还不错的学生,同样以沉默来迎接老师和下面的几百位听课老师。显然,课堂上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倍感压力。这时,老师连忙改变策略,让学生把话筒从第一个学生开始,进行接力棒式的传递。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回答也是按顺序一个接一个,也就是“逼”着学生回答!开始,我觉得不可思议。一个老教师,怎么能犯这种不尊重学生的低级错误呢!可是,后来听课的感觉,很快推翻了我的想法。学生在被逼的情境下,很投入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错,直至后来,不少学生竟然主动举手了!
  的确。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收获,而那些不投入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最善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那些不积极的学生则只能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而且,当善于表达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特别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便终止了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提问时,不妨像那位老师那样,稍微采取一点“逼”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何提问最有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