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4

[ 谢政伟 文选 ]   

说“粪土”

◇ 谢政伟

  对于“粪土”一词的意义,颇为权威的现代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释之为“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许多人对这样的解释深信不疑,但笔者认为这两部辞书的释义均有可商榷之处。二书对“粪土”比喻义的理解比较准确,但对其本义的解释却不够确切。究其原因,应该是不明古训、望文生义所致。
  “粪土”本是一古语词,所以在理解时不应拘泥于今义,要准确地把握它的本义,首先就应该了解其出处。“粪土”一词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粪土”的含义,许多人都是拘于字面,按照“粪便和泥土”这样的意思来理解,现今一些《论语》译注本在翻译“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一句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译为“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译为“粪土似的墙壁不可以粉刷了”;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译为“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译为“粪土的墙壁没法粉刷”。
  以上各家翻译都存在着瑕疵,并非精确之解:一是未明确解释出“粪土”的本义,容易让人误解为“粪便和泥土”;二是对“粪土”与“墙”二者的关系理解模糊。以上“粪土似的墙壁”之类的说法显然是把墙壁比作粪土,但这样的比较多少令人费解。其实墙壁与粪土二者并无相似性,所以将墙壁比作粪土之类的说法并不成立。
  《说文解字》曰:“粪,弃除也。”《广雅·释诂三》亦云:“粪,除也。”清代王筠《说文句读》谓:“经史言粪言粪除者甚多,故许君以粪除说粪,谓其单言复语同义也。粪本动字。”可见“粪”最初是用作动词,例如《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粪”皆为动词“扫除”义。由于扫除的对象是脏物或秽物,故“粪”又可引申为名词,表示脏物或秽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即云:“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日粪,此古义今义之别也。”而“粪”与“土”组合成词,从构词角度来看,“粪土”显然应该是偏正词组而非并列词组,所以其本义应该是“脏土、秽土”之义,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粪便和泥土”义。《汉语大词典》释“粪土”为“秽土”,《辞源》释为“腐土、秽土”;《辞海》释为“秽土、脏土”,这些释义无疑都是准确的。
  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胡绍勋《四书拾义》曰:“《左传》云:‘小人粪除先人只敝庐。’是除秽谓粪,所除之秽亦谓粪。此经‘粪土’,犹言‘秽土’。古人墙本筑土而成,历久不免生秽,故日不可枵。”此语道出了土在古代筑墙时发挥的作用,则《论语》中“粪土之墙”显然就是用“粪土”筑起的“墙”,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译“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为“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译为“腐土筑的墙是没法粉刷的”,无疑都是比较准确的。
  “粪土”本义为“秽土,脏土”义,后来由此引申出比喻义,比喻那些如同脏土一样鄙陋无价值的东西,例如《世说新语·文学》:“殷日:‘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抱朴子内篇·论仙》:“视金玉如粪土,睹华堂如牢狱。”现今人们使用“粪土”时多用其比喻义,如毛泽东同志有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其中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意思是将当年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脏土一样一文不值。
  综上所述,建议相关的现代语文辞书应将“粪土”的释义修订为“本指脏土、秽土,后多用来比喻不值钱的东西”。

说“粪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