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80

[ 范维胜 文选 ]   

鸿门一宴憾到今

◇ 范维胜

  在教学《鸿门宴》时,我在最后一课时安排了这么一个探究解读的环节:
  同学们,占有绝对优势、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把握好机遇,无动于衷,放虎归山,终铸大错,终身遗憾。你认为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遗憾仅仅就是因为放走了刘邦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个性化的发言精彩纷呈:
  学生1:我想,大概是项羽做事没有心机,对自己的属下不会用情感。我记得我们上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就给我们解释“人”字:一撇一捺两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承,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人”应该是有情感的,也应该是有心计和思考力的。什么是“悟”?它是由“心”和“吾”组成,孟子日:“心之官则思。”即心灵的器官是用来思考的。“悟”字从左到右看是思考着的“我”,从右往左看是“我”在思考。所以,人做什么说什么话应该“三思”,要用心机,而项羽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因此,他失败了。
  老师:有见地。凡事应三思而后行,古人的话不无道理。
  学生2:我认为做事要成功的话,必须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来看,这场谋划没有准备。因为范增多次举起“玉块”,“项王默然不应”,对项庄舞剑的意图,项羽不但不知,反应也漠然。正因为鸿门宴上,项羽和他的谋臣没有精心策划,没有精心准备,导致放虎归山,铸成终身大错。
  老师:你的发言我很赞同,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精心的准备,做事哪能获得成功。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3:“政由正出,财由才来。”做领导应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项羽如果能够任用他手下范增等一类的贤才,就有可能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刘邦取得胜利就在于他知人善任。刘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老师:有道理。
  学生4: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知人善任,还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从谏如流。如果项羽不刚愎自用,听取范增的建议和主张,也可能不会有自刎乌江的结果。
  老师:具体说一说。
  学生4:鸿门宴一开始,范增就劝项羽说,望刘邦之“云气”,“皆为龙虎之气,急击勿失”,项羽并没有这样做。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要他杀了刘邦,他也不答应。
  学生3:我还有补充。刚才我引用的刘邦的话还可以说明生活中,我们不但要知人,还要知己,因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方能成大器。刘邦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了解别人的长处,发挥别人的长处,他胜了。项羽的最大弱点就是认识不了自己,一味信奉自己的武力,结果失败。
  老师:你看问题的角度独特,看得也非常深刻,知人知己同等重要。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还有同学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学生5:我认为决策者做事应果断,不能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当断不断,必留后患。项羽正是怕背上一个不义的罪名,犹豫不决,不敢说一个“不”字,放虎归山,贻患无穷。有人说他沽名钓誉,还不如说他沽名钓“义”,他是怕违背怀王之约,因此被樊哙骂得狗血喷头也无动于衷。(众生笑)
  老师:此言有理。大丈夫做事就应该“力拨山兮气盖世”“大风起兮云飞扬”,雷厉风行,不能畏首畏尾。
  我的话音还未落,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学生6:老师,大丈夫做事一味雷厉风行。直来直去,恐怕也不对。我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遇事冷静,失败后应善于总结经验,以蓄势待发,东山再起。项羽不应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天命,沽名钓誉,自己结束自己那宝贵的生命,留给后人无限的悲叹。就如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老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观点、有证据,令人信服。
  还有许多同学纷纷要求发言,但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针对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和人物,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任务,也是引领学生创新阅读的一条途径。《鸿门宴》是经典篇目,学生对楚汉相争的这段历史相对熟悉,在引导探究前,我又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和杜牧、王安石的《题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材料印发给学生,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为探究作铺垫,因而学生发言有理有据,质量较高。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可能费时费力,过度追求,可能会将学生引向索隐的歧途,应适可而止。

鸿门一宴憾到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