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就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熟谙课堂提问的技巧,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使课堂在妙问中“生花”。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用“妙问”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
一、妙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深浅之间有坡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因此,教师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提问太浅,学生无需动脑;提问太难,学生无法动脑。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不了解学情,不深入文本,所提问题难易失度,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价值;要么过于艰深,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深浅度。
如教学《故乡》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后来我把它换成几个小问题:①闰土要香炉、烛台和草木灰,反应了闰土什么愿望?②从“我”对闰土景况的叹息及三个“希望”所表达的新生活看,“我”的愿望又是什么?③“我”希望的新生活容易实现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拉近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答出来。
二、妙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随意之间有玄机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无章可循。面向全体,就是在提问时既要顾及到接受力强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教室里不应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无章可循,就是在提问的时候不要按一定的次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随意”提问的,任何人都有被提问的机会。而有的教师喜欢按学号顺序,或按座位前后顺序提问,这样的提问虽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但那些确定自己暂不会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无章可循,表面上看是“随意的”,实际上是有玄机的。这个玄机就是因人而异。提问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提问”,优生合理“提高”,中等生逐步“升级”,学困生适当“降低”。如教学《背影》时,在预习案中,我设计了“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填空”、“课文内容概括”、“词句理解”等几道题,我预设好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梯度不同的题目。第二天上课时我问:“谁愿意给大家解释‘不能自己’这个词?”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班上的学困生,希望他们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为了赶时间让已经举手的中上等生回答,而是故意耐心地等待了—会儿。一学困生终于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不能自已’中的‘已’千万不能写成‘不能自己’,‘已’本指‘止,停’,在这里解释为‘控制’。‘不能自已’就是不能控制自己。”“你说得很好。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能回答得这么好吗?”“我在做预习题时没好好做也懒得查资料,结果错了,刚才小组批阅预习题时同桌讲给我听的。”心中窃喜:合作学习真好!而优生用“攀”组词,把“讲台”当“月台”进行表演,表达自己对“攀”“缩”“铆倾”等词的理解更是极富创新意识。整堂课,我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提问,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而且提升了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妙在提问时机的捕捉上:冷热之间有讲究
提问时机要冷热相宜。“热”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的,即要把握教材知识的“热”处,如教学重难点处、知识的生长点处、知识的矛盾处、课文的细节处、学生的疑点处。如学习《孔乙己》,针对教学的难点,于漪老师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马上产生认知冲突,很自然地认真阅读课文,老师因势利导地使学生认识到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意义,这一问较好地解决了文章的难点。而钱梦龙老师关于《愚公移山》课文细节处的经典提问,更是妙之又妙。他问学生:“这么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爸爸会同意吗?”他用这一细节处的“妙问”,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不能忽视书下注释。这一“妙问”,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无限魅力,而且使学生永远记住了文言实词“孀”和“遗男”的意思。
“冷”是从教学进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选择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思维较“冷”的时候进行提问。一堂课中,学生刚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这时采用悬念提问、情境提问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问:“威尼斯商人指的是谁?”有说“安东尼奥”,有说“夏洛克”,大家争持不下。“究竟是谁?还需你们研读文章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一抛,大家立即安静下来,认真阅读文章,圈点勾画。学生的智慧火焰一下子被点燃,精力集中,开始沉浸到剧本中。而快下课时,学生感觉有些疲惫,精力有些分散,这时宜运用归纳提问、对比提问等,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四、妙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缓急之间有张弛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提问的频率和速度。当前,部分教师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认为提问越多,越有利于师生互动和交流,越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一位老师执教《孔乙己》,一堂课竟问了二十多个问题,教师不停地、迫不及待地提问,直至把孔乙己问“死”!殊不知,提问越多,越容易冲淡主题和重点,分析和探究的时间就越少,讨论越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提问的质量反而越低,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同时,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控制好提问的速度。有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性子急,一看学生半天回答不上来,立即换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热情。而要控制好提问的速度,其前提就是控制好提问的频率,只有所提的问题少、精、活,才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才有足够的时间等候学生说出答案,课堂才可能高效。
五、妙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激励之中有原则
新课改提倡教师实行赏识教育,要多肯定少否定、多激励少批评。有些教师为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或不置可否,或一味迁就表扬,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没有适当反馈和评价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应以激励为主,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进行鼓励。但对知识本身的点评一定要坚持原则,有是说是,有非说非,尤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并引导其继续思考。教《国宝—大熊猫》时,我请学生回答大熊猫珍贵的原因,一平时较活泼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大熊猫数量稀少。”我这样评价他:“老师很喜欢你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不过老师相信,如果你静下心来,细读课文,抓住语段中心句,深入思考,你的答案一定会更全面、更深入。”果然,几分钟后,他又举起了手,全面、准确地回答了大熊猫珍贵的三点原因,而且我发现他以后在课堂上很少浅尝辄止。也带动了不少的学生深钻文本,涵咏品味。我觉得只有把提问和恰当的即时评价相结合,才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才会像冬天的一把火,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课堂不断走向高效。
希腊散文家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妙问”,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引领语文课堂不断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