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79

[ 胡葆青 文选 ]   

《千家诗》的特点及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 胡葆青

  研究语文教学,教材的编制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话题。
  当代语文教学似乎颇重教本的开拓创新,而较忽略对传统教材的研究与传承。这里边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时代背景有了巨大变革,现代教育在体制、规模、教育内容、教学程序上都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二是西风渐染,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给长期以来较为保守封闭的中国教育带来强烈震撼,许多有识之士急欲借“西”风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这种激进的变革思想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教材的编制中。三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文言到白话的转变,给教本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白话——因其符合当下人们的表达习惯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能忽略的是,母语教育有其与传统文化无法割裂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性非其他学科可比。旧式读本在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文化精髓、造就文化大师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立足当代教学的需求,用反思的态度重新研究古代读本,特别是蒙学读本,我以为是可以为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制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的。
  在各色各样的蒙学读本中,《千家诗》是一枝奇葩。它起自南宋,经不断完善,不仅成为明清两朝蒙学中最普及的读本,而且风行至今。本文就打算从这本小书人手,试着探索它的成功之处。
  《千家诗》最大的特色,当属语言的浅白通俗。但这里的浅白,不是浅显,而是言近旨远,于浅白中饱含意趣。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卷一七绝中所收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二两句展现了初夏时田家忙于农事的景象,“昼”“夜”两字极精简地概括了农人们一天紧张的劳动生活;三四两句转写孩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描写,使孩子天真可爱的神情和他笨拙的种瓜姿态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怜爱。这个细节其实安排得大有讲究:与农事看似不相干的孩童,也要早早地参与劳作,农家的辛勤更可想而知了吧!全诗明白如话,写的又是没有多少诗情画意的农村日常生活,然而用语精炼、形象鲜明、饱含生活情趣。再如卷三五绝中所收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寥寥二十字,涉及三个人物,两问两答,既有情节又有典型人物形象(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隐者),还极富诗情画意。
  《千家诗》语言的韵律之美,是它风行至今的另一个原因。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批文质兼美的名句都出自这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偶句的使用不仅凝聚了大量优美生动的意象,前呼后应,互相映衬,摇曳生姿,又令诗句形式更为工整,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叠音词、叠韵词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读之能产生回环复沓的音乐美,赏心悦耳。
  浅白通俗、朗朗上口的诗语,特别适合儿童发蒙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求,因而特别养人。优质的语言是永远有生命力的,古代汉语仍活在当代,它的简洁、凝练的特质,是可以提升白话的品质的。让学生读一些古代的经典,传一些文言的基因,对于学生提高白话文写作的品位,提高文化素养,绝不是没有作用的。
  《千家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具匠心的编写体例。明清以后流行的《千家诗》读本按诗歌的体裁分为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四卷,基本囊括了近体诗的体裁(除了排律),每种诗体下又按题材组织篇目。大部分诗作题材都与春夏秋冬四季景物有关,全书就按诗作描写景物的季节先后来排列顺序。这种排列方法既贴近日常生活,又贴近儿童认知世界的水平。
  这样的排列方法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许多同题或题材内容相近的诗作能自然地组合到一起,相互映衬,相互参照,相互比较。这样的组合又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的大家诗作的比较,如卷一七绝中杜牧、王禹傅的同题诗作《清明》,卷一七绝中苏轼的《春宵》、王安石的《春夜》,卷二七律中杜甫、王维、岑参的同题诗作《和贾舍人早朝》;二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如卷一七绝中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卷二七律中杜甫的《秋兴》。这种编排体制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老师可以一组一组地进行综合比较,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味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培养个人的审美趣味和阅读品位,并逐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让老师高效地教,让学生高效地学,应是一本好教材必备的素质。用这把尺子来考量现在的语文教材,似乎并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是否应该借鉴成功范本背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更严整的体系,作出更科学更富创意的安排呢?
  在诗作内容的选择上,《千家诗》的水准也同样值得我们品味。全卷共收录226首诗作,题材多样,有对春夏秋冬四季山水景物的描绘,有赠友送别、思乡怀人的真情流露,有怀才不遇、吊古伤今的悲叹,也有侍宴应制、唱和酬答的应景之作。用“育人眼力,养人性情”这八个字来概括这个读本取得的效应,似乎并非言过其实。
  众多题材中,描写四时景物的诗作占据大半,孟浩然的《春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牧的《秋夕》、林逋的《梅花》等一批名诗都收录其中。自然景色、山水风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也是古代文人最为心爱的寄兴移情的物象。诗人们撷取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注入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将自己在自然界中获得的各种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多种手法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了丰沛的文学和美学价值。选择这些题材的诗作,是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提高读者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水准的。诗作中另一部分作品,与人情人性有关。这些诗作中,我们能读到与友人惜别的依依之情,思乡思亲的绵绵之意,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我们能看到科举落第却仍士气高昂的士子,亡国后誓死不仕新朝的壮士,变法失败后不改其志的铮铮硬汉。
  对自然美与人情人性美的表现是《千家诗》的主旨所在,这就使得它超越了单纯的教本的功能,成为了使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健全发展的人生、人性教科书。
  可以不夸张地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千家诗》已然成为了经典读本,这与好几代编者泽被后世的神圣使命感分不开,与他们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分不开。反观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状况,特别是教材使用的现状,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的一段话:“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主张,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先生的这句话似乎不仅仅是在批判他那个时代的问题。远的不提,想想这10年中我教过的教材,掰着手指都数不过来了。除去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编制教材的种种困难外,这种现象的背后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我只祈求:我们能否用从容、淡定、不那么功利的心态来锤炼一套教本,使之成为当代的流行后世的经典,使之在母语教育乃至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呢?

《千家诗》的特点及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目录